武漢鼎
60年奮斗扶貧一線 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助人為樂
內蒙古自治區
2019年7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武漢鼎,男,漢族,1933年4月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北堡鄉大陽坪村。1958年以來,先后在清水河縣城關鎮、韭菜莊鄉、盆地青鄉等地工作,積極帶領貧困群眾,開展脫貧致富工作。197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以來,先后深入暖水灣等貧困村蹲點,開展科技扶貧工作。1988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職改辦評為高級獸醫師。1992年6月,退休于清水河縣畜牧局。

  武漢鼎在職期間,始終把幫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貫穿于實際工作中。只要有礙于扶貧事業,他都可以毅然放棄,因此他多次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數次失去提撥晉升的機會。退休后,武漢鼎退休不退崗,繼續奔波于暖水灣、大陽坪、老牛坡、盆地青、座峰等地開展扶貧工作。60年來,他堅持不懈地下鄉蹲點扶貧,足跡踏遍清水河的山山水水,與貧困群眾結下不解之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次證明了自己做為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不改的初心。

  清水河縣位于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部110公里的大山里,屬于黃土丘陵區,土地支離破碎,自然條件較差。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貧困縣,2011年退出國貧縣成為自治區級貧困縣。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是清水河縣歷屆領導必抓的頭等大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河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不斷改善民生,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擺脫貧困的征程中,清水河縣涌現出許許多多扶貧工作先進典型,武漢鼎就是最杰出的一個。

  武漢鼎出生于農村,深知貧困群眾生活的艱難和不易,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獸醫專業和不斷總結的扶貧工作經驗,為廣大貧困群眾開展脫貧服務。他先后深入全縣5個鄉鎮30多個偏遠的自然村,騎自行車、徒步行程3萬多公里,累計出資25萬多元,找項目,送技術,開展科技扶貧。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仍然堅持不懈地奔波于城鄉之間,搞宣講,送良種、創辦武漢鼎工作室,傳承弘揚扶貧濟困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

  科技興農,發展生產促增收

  作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武漢鼎把為貧困群眾脫貧作為第一追求。剛到盆地青鄉工作,正趕上牛羊犯疥癬病,武漢鼎自制工具,配兌藥水,進村入戶,對全鄉的牛羊進行治療。通過冬春兩次的治療,徹底控制了全鄉的牛羊疥癬病,保住了牛羊,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接著,他又開始向牲畜改良發起挑戰,通過籌集資金,跑山西、到河北,過山東,去內蒙古的察右中旗,為盆地青鄉調回種驢和500只細毛羊。利用對母羊的人工授精技術,對土種羊進行改良。經過二十多年的普及,盆地青鄉的綿羊品種全部實現了改良,羊肉、羊絨和羊毛產量大幅度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武漢鼎的改良做法,得到內蒙古畜牧廳的充分肯定,專門在清水河縣召開全區現場會,推廣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由于工作出色,武漢鼎被任命為縣獸醫站長。1985年,武漢鼎主動辭去任職三年的縣獸醫站長職務,重新回到貧困群眾中,開展科技扶貧工作。

  暖水灣村距清水河縣城40公里,耕地全部是坡梁旱地,村民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成為常態,養羊夏肥冬瘦春死亡。改變貧困群眾的種養習慣,成為當務之急。武漢鼎去山西省呂梁地區學習“豐產溝”耕作法,為了讓群眾眼見為實,他親自在暖水灣租地開展示范。當年種植的1畝馬鈴薯豐產田,秋后測產,產量竟然翻了一番。良好的效益,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從第二年開始,全村群眾都跟著他種草養羊,種植“豐產田”。一年下來,全村糧食產量獲得大豐收,實現了翻番。緊接著,他又在暖水灣村開展“三三制”種植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種植高產飼草,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剩下的三分之一宜地精耕細作推廣“深耕蓄水耕作法”。在他的指導下,貧困群眾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由1987年的113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十年間翻了五十多倍。徹底實現了草多、羊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村里接通了電,村民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家用電器,全村整體從舊村的土窯洞搬遷到新建的石窯洞,暖水灣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針對貧困村不同的自然條件,武漢鼎采取的脫貧措施也不同。大陽坪村,祖祖輩輩都是種植傳統的糜谷黍等大田作物,單產低,收入不高。武漢鼎通過調研,引進地膜玉米種植技術。隨著全村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總產量提高了。武漢鼎動員貧困戶利用充足的玉米和稈桿作飼草料開展養殖,收入逐步得到提高。提起推廣種植良種玉米,大陽坪村民武黨在常跟人說,武大爺剛到大陽坪的時候,給我們調來玉米良種,又要搞地膜覆蓋,村里人不相信,嫌麻煩。我試種1畝,產玉米11麻袋。不用說,第二年村民都跟上來了。

  播灑文明,提升素質斬窮根

  多年的扶貧工作,武漢鼎深深感覺到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窮而無志,安于現狀,怕的是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思想觀念。武漢鼎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的同時,始終把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擺在重要位置。他在貧困村辦過夜校和各類培訓班,多次邀請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和農牧業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給貧困群眾講課,累計培訓貧困群眾5000多人次;他自費為貧困群眾訂閱各種報紙資料,帶領貧困群眾開展讀書讀報活動,有的村至今仍能收到他寄去的報紙。

  為了改變貧困群眾的落后思想,武漢鼎把內蒙古農業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進貧困村,開展支農、支教、捐助活動,以此改變貧困村的落后面貌和貧困狀況。因為貧窮、農活重,貧困群眾重體力輕腦力、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正常上學。武漢鼎針對貧困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大學生和貧困戶孩子結對子的辦法,幫助孩子們學習,開導感化村民,轉變他們的落后思想。在大學生們的帶動影響下,這些貧困村由過去大學生空白村變成現在的大學生村,累計有225名學生考上大學,其中老牛坡村就有100多名學生老上了大學。老牛坡村陳美華因為家里窮,再加上是個女孩,上完初中后家里不讓繼續讀書了,后來在武漢鼎和“三下鄉”大學生的說服支持下,陳美華到清水河職高就讀,后考到通遼民族學院,畢業后去日本留學,現在已在天津參加工作。

  每當聽到貧困戶的孩子因貧困輟學,武漢鼎總會伸出援助之手,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大陽坪村武黨在供孩子上學困難,武漢鼎拿出1000多元資助他。日后武黨在經濟狀況好轉還錢,武漢鼎說什么也不要,說是給孩子的獎學金。在武漢鼎的資助下,武黨在3個孩子都考上大學,現在有的已經參加工作。截止現在,武漢鼎累計資助54名貧困失學兒童。

  解難濟困,揮酒真情暖民心

  武漢鼎的扶貧事業越做越大,不斷把希望和文明播撒在清水河這片廣袤而貧瘠的黃土地上。武漢鼎說,貧困群眾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武漢鼎為貧困群眾解難濟困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盆地青溝掌村的高德元家的母驢產下騾駒后,得了產后熱,騾駒也缺奶奄奄一息。高德元趕著大驢,用糞笸籮端著騾駒找武漢鼎給驢看病。武漢鼎看到騾駒受餓難以活下來,就讓妻子與剛生了孩子的兒媳婦商議,勻出奶水,兌上米湯喂騾駒。通過武漢鼎的治療,大驢和騾駒都保住了命。高德元回去時,武漢鼎還給缺鞋的高德元買了一雙黃球鞋,感動得高德元熱淚盈眶。

  老牛坡村潘三開了一家豆腐坊,豆腐渣利用不起來,堆在門前。武漢鼎建議潘三利用豆腐渣養豬增加收入。潘三沒錢買豬仔。武漢鼎就從100公里外的王桂窯鄉買上豬崽,用班車拉回來,又步行近20里路,硬是將30多斤的豬仔背到了潘三家。潘三邊做豆腐邊養豬,每年僅養豬收入就增加3000多元。

  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武漢鼎為貧困群眾解決的問題不計其數。他為暖水灣村的劉海貴跑了十幾個村子介紹過媳婦;他從縣城購買水管,為老牛坡村的郭六小安裝了自來水;他為暖水灣村受災的張覓成購置過鍋碗瓢盆;他為四道坪的貧困戶送過雞崽。在他蹲點過的地方,這樣的暖心故事說不完。

  武漢鼎的心早已融入了農村,他和貧困群眾有著割舍不斷的血肉親情。1998年的年底,武漢鼎妻子去世,一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兒女們擔心老人悲傷過度,爭搶請他到自己家過年。臨到過年,武漢鼎卻做出了令一家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到老牛坡過年。兒女們不同意,武漢鼎解釋說:一是想到村里散散心,那里讓他感到踏實;二是在農村過年,正好利用節日的氣氛拉近和群眾的關系;三是可以和村民探討種養殖有關事宜。他的誠心終于打動了兒女,武漢鼎也因此在老牛坡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

  示范引領,凝心聚力謀發展

  武漢鼎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比熱愛,懷著一定要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雄心壯志,懷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的一腔熱情,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武漢鼎十分重視黨員的帶動作用,每確定一個扶貧村,都要利用黨支部這個“支點”,把全體黨員緊緊團結在黨旗下,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開展。他為黨員訂報、購買學習資料,經常抽出時間與支部書記、黨員談心談話,為黨員們講黨課,建立黨員與貧困戶“一幫一”扶貧幫困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在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他被五個行政村聘請為基層黨建義務指導員,幫助32名積極分子加入了黨組織。他經常深入各學校、各單位講黨課,作報告。他利用創辦“武漢鼎”工作室開展扶貧工作。從2017年開始,他把韭菜莊鄉座峰村作為“兩學一做”聯系的重點黨支部,自掏腰包2萬元購買“德亞美”玉米良種450斤,地膜55捆,并親自送到貧困戶的手中。他還將精神扶貧融于實際工作中,在貧困村中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工作。通過評選推薦,一批先進典型得到市縣的表彰,貧困村的鄉風文明逐步得到好轉。

  昆新社區是一個移民社區,很多移民戶曾經得到武漢鼎的幫助,他們像親人一樣喜歡找武漢鼎。聽武漢鼎講故事,講黨課,有了矛盾或煩心事找武漢鼎訴說。武漢鼎總是耐心地幫助他們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工作室也成為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武漢鼎精神的感召下,昆新社區活躍著一支“五色志愿服務隊”,或上門服務、或主動撿拾垃圾、或扶老攜幼,共產黨員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殘疾人高覓才入住益民小區,志愿者們送家庭用具、拖地、擦玻璃、為他免費理發、包餃子,共同營造了大家庭的和諧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河縣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做為一名扶貧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武漢鼎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主動參與到各項扶貧工作中,助力全縣精準扶貧攻堅事業。武漢鼎的不懈努力,取得豐碩的成果。他所蹲點的貧困村,逐步得到脫貧并走上富路。各種扶貧措施的運用,糧食增產了,牧業增收了,貧困群眾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致富的勁頭更加足了。

  武漢鼎用盡一生的精力只做一件事,幫助貧困群眾走出困境成為他終生奮斗的目標。他常說,人總得有點精神和追求,沒有精神和追求,就得軟骨病。他把自己一生的追求概括為一句話:黨強,民富,村和,我服務,甘愿做一名儒子牛。他在扶貧過程中,教育貧困戶一定要學習、實踐、解放思想。他說不學習,拉車就看不清路;不實踐,就不能創新發展;不解放思路,就跟不上形勢。為了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他把自己的這種扶貧思路貫穿于工作中,他先后在市、縣、鄉村和內蒙古農業大學做報告達100多場。

  武漢鼎的扶貧事跡,得到各級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受到國家部委、自治區、盟市、旗縣的表彰獎勵230余次。1981年,榮獲國家農業部農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2年,榮獲國家農業部、林業部、經委、科委四家聯合頒發的國家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1983年,被國家勞動人事部、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先進科技工作; 2010年,被評為全區道德模范提名獎;2011年,被評為感動內蒙古十佳人物;201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離退休干部優秀黨員;2013年,被評為清水河縣優秀共產黨員;2014年3月,被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文明委授予“學雷鋒”先進個人,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5年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6年7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授予“全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6年10月被中國獸醫協會、中國獸藥協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獸醫“四個一行動”活動中榮獲“最美基層獸醫”和“百佳基層獸醫”榮譽稱號;2017年3月被清水河縣委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評為優秀個人。2018年12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其中國家級獎杯36座,國家級榮譽證書82項,各級聘書36本,自治區級榮譽證書,盟市獎勵26次,縣級獎勵38次。每一次獎勵,都是武漢鼎前進的動力;他也十分珍惜這些榮譽,完好地保存在武漢鼎工作室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水河人為改變家鄉面貌不停奮進。

  把農村當作家,把貧困群眾當作兄弟姐妹,武漢鼎把60年的歲月奉獻給了山區,奉獻給了貧困群眾。他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清水河農村的發展變化,見證了清水河人民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

來源:內蒙古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