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
農電工投身公益20年 志愿服務860小時
助人為樂
江蘇省
2019年7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潘偉,男,43歲,中共黨員,1999年6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技師,建造師,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常州溧陽市供電分公司農電工。

  他二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服務“三農”第一線,將65000戶農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為他們解決用電困難;二十年如一日,時刻體恤群眾困苦,創立“愛心餛飩”等一批公益項目,帶動一批人參與公益事業。從1999年參加工作開始,他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帶領團隊精準扶貧;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引導市民開展孝老愛親、扶貧助學等,將所在公益社團發展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公益組織。截止目前,僅是記錄在案的志愿服務時間,潘偉已經達860多個小時。他以“感恩企業,奉獻社會”的初心,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溧陽屬于革命老區,地形地貌為三山一水六分田。而潘偉所工作的供電所,轄區東部主要為河網圩區,西部主要為丘陵山區,共有6萬5千多戶農民、山民、漁民。

  1999年,潘偉從學校畢業后,毅然回到農村,從事農村電工工作。走上工作崗位后,看到農村困難家庭線路老化、電器存在安全隱患,卻舍不得花錢請人維修,于是,利于自身技術專長,組織志愿服務隊伍、為民解難幫困的想法,在潘偉的腦海里生根發芽。動員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后,潘偉組織成立了用電服務隊,利用農村基層一線工作的機會,自費購買電線開關、電器配件,為群眾解憂排難。

  家住溧陽泓口村的王梅賓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后潛心研習書法,生活安逸自得其樂,唯獨家里老化的電線成為他的一塊心病,請了幾撥社會電工,都因為“工程小利潤少”沒人肯干。潘偉得知情況后,帶領服務隊員,湊了500塊錢購置電線、燈具,義務為老人重新布放線路、更換燈具,了卻了老人縈繞心頭的憂慮。老人感激之余,揮毫潑墨“關懷老人獻愛心,十盞電燈放光明”,贈送給服務隊員。

  溧陽市培智學校是該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智障兒童教育訓練學校,因為辦學經費有限,學校線路老化、漏電跳閘,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得知這一情況后,潘偉利用雙休日,義務為學校架設電纜,檢修配電柜,維護照明設備,消除了安全隱患。事后,該校虞校長和彭主任將感謝信送到潘偉所在單位,感謝信上寫道:生活因愛而溫暖,人生因愛而美好,感謝潘偉的愛心和善行。

  潘偉工作的轄區,是當地漁業養殖的集中區,大小養殖面積達3000多畝,漁民自己架設在塘埂上的用電線路線徑細、年代長,一到夏天,魚塘增氧泵等設備就轉不起來,漁民們急得團團轉。潘偉積極爭取改造項目,全力解決漁民心頭之痛。在魚塘線路改造的關鍵階段,也正是他妻子十月懷胎分娩之時,可潘偉卻連續兩個月“泡”在工地上,妻子分娩進手術室,也是由岳父代簽手術同意書。

  溧城鎮象笪村潘才林家庭,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近幾年,夫妻倆依靠勤勞的雙手蓋了樓房,還買了臺榨油機,走上了糧油加工的致富路。但榨油坊柴油機的轟鳴聲和尾氣熏染,讓倆人患上了耳鳴癥和肺炎。潘偉了解到情況后,主動帶領團隊,上門為潘才林開展能源替代改造,并向他介紹了農村糧油加工用電的優惠政策。老潘擔心不懂電工技術,出了故障自己解決不了,潘偉拍著胸脯向他保證:“你放心經營,我做你的后勤保障!”在潘偉幫助下,榨油坊的手工炒鍋改造成電動攪拌炒鍋,柴油機驅動改成了電動機驅動。榨油坊改造后,潘才林的榨油坊每月節省2000多元加工成本,噪聲、尾氣也消除了,夫妻倆身體也好轉了。有潘偉團隊的保駕護航,潘才林的致富路,走的更踏實。

  勤做小事,胸懷大愛,散發光熱,溫暖人心。二十年間,田間地頭、村頭巷尾,時時閃耀著潘偉和他隊員的身影。潘偉說:“群眾的笑臉,就是我最寶貴的勛章?!?/p>

  潘偉時刻牢記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工作之余,他是溧陽當地一家最大志愿者協會溧陽市匯眾社義工協會的副會長、理事,截止2019年5月,他已累計參加志愿服務860多小時。潘偉和志愿者們策劃的“愛心餛飩”公益項目,每月組織社會愛心人士赴各鎮區敬老院和社區,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們送上熱騰騰的家鄉餛飩,與老人們一起憶苦思甜,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溧城鎮敬老院有一位叫蔣玉彬的老人,因為腿腳殘疾,又無子女,在敬老院,他的活動空間除了房間,就是走廊。有一次,潘偉組織志愿者到該院送“愛心餛飩”,當聽說到志愿者們從超市采購餛飩菜餡和面皮的過程,蔣玉彬感慨地回憶道:“腿腳不便,上一次去轉超市還是十年前的事了,如今一定比過去更熱鬧了!”從他的話語中,潘偉聽出了蔣玉彬的心思,老人們除了需要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潘偉把蔣玉彬扶上車子,帶上輪椅,帶著他來到鬧市區的超市、商場、公園,推著他游了個遍。

  溧城鎮敬老院還有一位名叫張躍的殘疾人,長期癱瘓在床,因為孤寡一人,無親無故,他的性格有些孤僻和古怪。一到夏天,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就特別遭罪,狹小的空間,加之炎熱的天氣,整個房間總是彌漫著一股濃郁的異味。然而,就是這個敬老院護工都害怕伺候的古怪人,每次見到潘偉都會露出幸福的笑容。潘偉每次到敬老院,都會幫他翻身擦背,陪他讀報聊天,和他講做志愿者遇到的開心經歷。就像潘偉所說的,平常到敬老院送愛心餛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豐富敬老愛老的內容。

  溧城鎮敬老院的陳菊芳院長這樣評價潘偉:供電企業培養了一個好員工,社會多了一個好市民!

  一碗熱騰騰的“愛心餛飩”,散發著關愛的溫馨氣息,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食糧,傳遞出志愿者們的青春正能量。

  除此之外,潘偉在公益這條道路上,還響應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脫貧攻堅工作,與志愿者們創立“愛心包裹”公益項目,定期向社會上的愛心市民募集鞋服、學習用品以及生活物資,以包裹的形式,郵寄給西部貧困地區的學校;潘偉還與志愿者們創立“惠眾大篷車”活動,每月組織各行各業的技術專長人士,到社區擺攤設點,義務開展家電維修、衣服縫補、老人理發、糧油慰問等活動;每年暑期組織大學生,到車站、景區、敬老院等地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們充實暑期生活,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奉獻美德,激發了社會正能量。

  平時工作、生活中,潘偉也時刻以身作則,公而忘私、向善為民。他“從車底下勇救三十多名兒童”一事被常州供電公司評選為“感動常供”十件好事之一;他通過貴州坡帽小學助學工程江蘇項目組,與貴州坡帽小學貧困兒童結成長期助學關系;他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目前還是江蘇省紅十字會人體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被授予“十佳愛心助老志愿者”后,他將2000元資金悉數捐作公益;被評為公司優秀人才后,他將人才津貼3000元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

  長做“小善”,積善成德。潘偉用他的一言一行,影響一批人,帶動一批人,服務一群人,這就是潘偉始終不忘的初心。傾情為民“光明行”,傾力奮斗新時代。潘偉以一名共產黨員人的忠貞情懷,本著服務人民群眾的初心,任勞任怨堅守在基層一線,用最無私的奉獻,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潘偉先后被授予“江蘇省優秀青年志愿者”“常州好人”“常州市崗位學雷鋒標兵”“常州市突出貢獻人才”等稱號,他的故事入選“最美國網人”先進典型報告會。

來源:江蘇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