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權
六旬老人30年搬運200萬塊石頭徒手建造船舶避風港
助人為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陳光權,男,1953年生,廣西北海市潿洲島一名普通的島民,義務建造并守護著“馬拉港”。

  陳光權為了漁民能夠安全出海捕魚、為了打漁回港的漁船能有躲避風雨的地方、為了維護漁民的身邊利益,義無反顧當起了現實版“愚公”,用了30年的時間,搬運了200多萬塊石頭,徒手建造船舶避風港——“馬拉港”。

  一頭牛,一根鐵杵,一副手套

  以前聽朋友談論“愚公移山”時,總帶著幾分戲謔,總覺得不切實際,真的有人能將如此枯燥乏味的事情做下去,還不求回報?但聽到陳光權的故事,我們都會明白其中深意。

  潿洲島東面以前是沒有港口的,附近漁船回港都要繞到西邊去,但距離最近的一個港口也有十幾公里,船需要開一兩個小時才能抵達,一旦遇到惡劣天氣,根本來不及躲避,出海漁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得  不到保障。

  1986年,潿洲島遇臺風,東面100多艘漁船來不及趕到避風港,被滔天巨浪掀翻,損失慘重。從那時候開始,陳光權便有了建立港灣的想法。在潿洲島東部海邊有一條小溝岔,是建造海港的首選,但是這個地方正對著風暴方向,風急浪高,施工存在困難,正因如此,很多人有這個想法,卻沒有付諸實踐、望而止步。而陳光權卻沒有打退堂鼓,他迎難而上,說干就干。當時他手上只有一頭牛、拉著一輛自制的牛車,扛著一把耕田用的鐵耙,拿著一根鐵棒和一把鐵鏟,還有一副紗手套。在這些裝備中,牛車是用來拉石塊的,鐵耙是用來耙沙開航道的,鐵棒是用來撬石塊的,鐵鏟是用來挖沙開路的。陳光權就這樣義無反顧地進駐只有一個人的建港工地。

  30年如一日,累死20多頭牛

  1989年,好不容易建好的部分堤壩,在一次臺風中被海浪全部沖垮,石料被海水沖走,連帶著之前的努力一并消失??杉幢闳绱?,陳光權也從未想過要放棄。堤壩倒了,就重新來過。拉石料、砌堤壩,陳光權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這件事情上,“馬拉港”每一塊石頭,都是陳光權的心血。

  有人問他,這樣值得嗎?他說:“值得啊,牙齒搬掉了我都不怨?!庇捎陂L期搬重石,陳光權經常咬緊牙關,長期如此,引起牙齒松散、脫落。因為心底有這樣一份堅持,他從未想過放棄。而這一份堅持,大家都看在眼里,紛紛伸出援手,只要空閑,就主動過來幫忙,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造福大家的事。

  30年如一日,每天超負荷的勞作,幾千斤的石料來來回回拖運,牛都累死了20多頭,陳光權也不再青春年少,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馬拉港”。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馬拉港”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它讓百艘漁船可以放心出海,就近回家。

  同船合條命,小我成就大我

  現在的馬拉港里停了很多漁船,大家打心眼兒里佩服和感謝這位“愚公”,捕魚歸來時,都會給陳叔留些新鮮魚蝦。

  在潿洲島,客家人祖祖輩輩流傳著一句“輕霜打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的諺語。他們世代遵循著“同船合條命”的精神,在共同利益面前,人們可以犧牲自我的利益,用小我來成就大我。

  “愚公移山”移的就是一份堅持,300多米的簡易港口,在這片廣西最大的海島上,續寫著傳奇。

來源:廣西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