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占
耄耋老人堅持義務植樹60余年
助人為樂
青海省
2019年4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堅守大山60余年,一生只熱衷于種樹這一件事,腳步踏遍蔡家堡鄉的山澗溝洼,從朝氣蓬勃的青年,到白發蒼蒼的晚夕,他一生投身于家鄉的公益事業,用畢生的心血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林海戀歌,在土鄉大地樹立起一座執著堅守、不求名利的精神豐碑。他就是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后灣村85歲的李洪占老人。

  “只要我能動一天,我就要種一天的樹”

  蔡家堡鄉后灣村,地處湟水北岸山區,常年干旱少雨,樹木成活率低。老百姓說,這里是個“荒土嶺、栽死鳥”的蠻荒之地。

  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這片土地上。記憶中,伴隨他童年的就是一年到頭肆虐的狂風和山坡上揚起的塵土,整座大山幾乎看不到幾棵綠色的樹……在他23歲那一年,他在家鄉的荒山頭栽下第一顆樹苗,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日復一日造綠、守綠、護綠,終將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演變成如今縱橫方圓的萬畝林海。

  鄉親們這樣評述李洪占:“西寧市有個種樹的老人叫尕布龍,他的事跡很突出;李洪占是咱們后灣村的‘尕布龍’”。他用一生干了一件事情——種樹。在蔡家堡鄉以及周邊的鄉鎮,這位植樹老人可謂家喻戶曉,鄉親們尊敬他,佩服他。

  李洪占家門前有一顆粗壯的榆樹,在榆樹的右側整齊的樹立著一排圓柏,如同站崗的士兵,這些圓柏是他在今年春天剛剛種下的。每年的這個季節,他都是每天6點鐘起床,吃點饃饃喝點開水后,就扛起樹苗拿起鐵鍬,帶上干糧就出門,直到日落才歸。老人將其戲稱為“上班”,而這個班一上就是60多年,而且,他從未打算過“退休”。

  “李洪占種了60多年樹了,植樹面積近萬畝。說實話,一個人干一件事容易,但用一輩子踏實干一件事就難了!”說起李洪占,駐村干部馬偉珍感慨道。

  “那個時候,全是黃土山,樹是稀罕物,村里李極錄家門口有兩棵樹,可寶貝了,害怕有人去砍樹枝,李極錄就用土墻和木板把樹圍起來了?!边@是李洪占對兒時最深的記憶。

  23歲那年,他去威遠鎮深溝村轉親戚時砍了幾根樹枝,拿到家里泡了好多天,泡出了根兒,種到了院子里,從那時起種樹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農村過端午節,在門上有插柳枝的習俗,可后灣村只有李極錄家有兩棵樹,沒有可以插的樹枝。李洪占一開始種樹只是為了過端午節時家門上能有樹枝插,到后來是為了荒山變綠,如今只要看見哪里有一片荒地就心癢癢,不在那里種上幾棵樹,他就睡不著。

  60多年來,李洪占參加過當年生產隊組織的植樹造林,后來又響應過“要致富多種樹”的號召,再后來,他又在全鄉第一個響應退耕還林。

  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妻子已經離世三十年,七個兒女經常勸老人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可老人就是閑不下來:“在家里閑著干什么?我能動一天就種一天的樹,樹林就是我給后人留下的念想?!边@是一種信念。

  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跡。李洪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他的信念,讓一座荒山變綠了。

  “那一棵棵樹苗,就像我的娃娃一樣”

  做一件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生在做這一件事。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個春天,李洪占帶著生產隊的7個年輕人來到下浪溝種樹。去下浪溝,要翻過好幾個山梁梁,壓根就沒有路。初春的山頂上寒風肆虐,幾個人每天天不亮就出發了,每人都背著樹苗拿著鐵锨提著饃饃,深一腳淺一腳在寒風里趕路。

  “那個年代種樹苦是苦點,但我們都很有激情?!崩詈檎疾[縫著眼睛說,“樹苗都是我們每天去種樹時背過去的,我背40斤,娃娃們背20斤。一個來回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餓了拿出饃饃吃兩口,渴了就在溝里的溪水邊上趴下喝兩口,等太陽落山了,我們安置好沒種完的樹苗,第二天再來?!?/p>

  他們這樣一干就是三年,8個人硬是在下浪溝和周邊的53.33公頃荒地上種滿了柳樹和松樹。

  如今的下浪溝是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植被覆蓋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頂上向下望去,樹冠遮住了溝底,大山深處,綠意盎然。

  對于李洪占老人來說,種樹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每年,他都有自己的種樹計劃和指標。今年,他利用一個春天的時間,種下了5000棵樹苗。如今,李洪占的腳步幾乎踏遍全鄉,鄉里有幾道山梁,有幾條溝壑,甚至在哪里種了哪些樹他都清楚。他在馬蓮灘、郭家嶺溝、新泉腦溝等十余條溝溝岔岔都栽滿了楊樹和松樹,周邊的十幾面山坡栽滿了檸條,2個容易滑坡的山坡上種上了沙棘樹。

  站在李洪占家門口向對面望去,幾個山頭上樹木林立,對面的溝里,是盤山而上的公路,公路兩旁,種滿了樹苗,那是李洪占60年心血的一部分。

  剛開始種樹時,村子里的人都不理解,他們覺得,就這黃土坡,土質貧瘠,加上常年干旱,樹能活嗎?剛開始種樹時,水確實是令李洪占最頭疼的事。他一開始挖了個土窩存水,后來自己挖水渠引水,大多數時間用架子車拉水、用馬馱水,該想的辦法都想了。

  種樹也是個技術活,60年摸索中,李洪占的“技術”越來越高。

  在“旋帽頂”(音譯)上,老人今年種的一批樹苗發出了嫩芽。只要不被破壞,用不了幾年它們就能長成大樹。老人對這批樹的成活率非常滿意。而在以前,老人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沒少操心。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積大,但新樹活了,老樹就會死;檸條皮實,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鐵鍬都挖不動,不容易死;柳樹、松樹不需要太多陽光,陰坡上長得最好;柏樹喜歡曬太陽,陽坡上才能栽得活。說來說去,人才是關鍵,只要侍弄的好了,樹都能活?!苯涍^長年累月的和樹木打交道,李洪占對各種樹木的習性了如指掌。

  經過反復的摸索和實踐,李洪占總結出了寶貴的種樹經驗:種樹要舍得剪樹枝,樹尖要修剪成馬耳形,根部(切面)要修剪成馬蹄形,要斜切,這樣既防止苗子壞死,又能促使樹苗根扎得深,長得又粗又壯。

  在院子大門外的墻根下,有一排裝滿水的鐵桶和木盆,里面插滿了柳樹的枝條,這些枝條如馬的耳朵一樣寬窄適中且頂尖向上,枝條底部被削剪成馬蹄的形狀,按老人的話說,馬蹄底容易出根須,馬耳頭則有利于樹苗的發芽。

  “馬蹄底馬耳頭”是李洪占60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總結出的育苗標準。起初,他把苗根削尖,以為那樣好生根。后來,在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發出后,他發現村里很多人為了省事將育苗用的枝條斜著一砍就扔到水溝里去泡,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些苗子長勢竟然要比自己精心削剪過的苗子長勢好。

  為了弄明白原因,李洪占花了整整兩年時間,他每天都會在每個苗子上做標記記錄生長情況,最終他發現馬蹄底的苗子根長的多而且長得快,種到地里的苗子發芽快。此后他不僅延續了這種育苗的方法,而且還總結出了按照苗用枝條的粗細,削剪不同大小馬蹄底的經驗。

  春天育苗,夏天種樹,秋天補栽,冬天防火,李洪占用他的兩條“泥腿子”一遍遍丈量著蔡家堡的山野,卻總也沒個完。他的手上布滿了老繭、指甲縫里塞滿了泥土,雙腳皴裂了一次又一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李洪占的精心照顧下,他種下的樹苗扎下了根,綠色漸漸覆蓋了荒山坡。

  “看到小樹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這心里就安穩了,一棵棵樹苗就跟我的娃娃一樣,看著他們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粗,心里舒坦吶?!闭f著,李洪占呵呵地笑了。

  “搬下山去以后,我就從山下往山上種”

  60余年的堅持,只因李洪占心中那個綠色的夢。

  在離李洪占老人家不遠的彎腦子溝(音譯),一棵棵柳樹整齊地排列在田埂上。這些樹是他從1985年土地承包后陸續種上去的,也是從那時開始村里集體種樹的活動逐漸減少,而他卻養成了一個“毛病”,見不得荒地。

  種樹已經成了老人的一個習慣了,看見荒地變成樹林他心里就踏實。1982年11月,李洪占代表當時的蔡家堡公社后灣村大隊,去互助縣人民政府領參加植樹造林表彰大會,他們村獲得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成績成績顯著獎,領獎狀時,有位領導說:“上面一棵樹,下面一個人。黃河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壞,下游的人就會受災,作為共產黨人有責任保護好植被,為人民服務?!彼堰@段話牢牢記在了心里。

  李洪占將寫有“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成績顯著”字樣的獎狀掛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這枚獎狀和領導的講話始終激勵著他。多少年來,從開春至端午節,村民們都能看見他一個人拿著鐵锨背著樹苗早出晚歸的身影。

  而今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裝,但老人種樹的腳步依然沒有停頓,和吃飯、睡覺一樣,種樹成為李洪占每天必須要干的事情,從未間斷。這些年種了多少棵樹,他記不清了,就算是平常干農活的時候,他的背斗里也長期裝著幾棵小樹苗,走在路上,看到空地或者死了的小樹苗,就順手從背斗里找棵小樹苗補種進去。

  “年輕的時候種樹,還沒有生態環保這方面的意識,前些年退耕還林的時候,我們村里經常開會,講政策,后來我懂了,山坡上樹多了,水土流失的地方就少了,氣候也就越來越好了?!?/p>

  以前樹苗金貴,李洪占想方設法買樹苗,家里還有7個孩子要撫養,原本生活拮據,但只要有一點閑錢,他就會跑到縣城購買樹苗。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推進,老人種樹的夢想也如綠樹般瘋長。房前屋后、責任田、承包地、防風林、渠道邊,他都想辦法種上了柳樹、松柏、楊樹、云杉、沙棘等林木。如今,他種的樹中,有的長到了幾十米高,很多樹已經可以當梁當柱了。

  蔡家堡鄉打算把后灣村易地搬遷到條件優越的塘川鎮,原本以為老人這樣一來可以歇歇了,可沒想到老人已經規劃出了自己回村種樹的路線。他還在塘川鎮找到了當地幾處荒山,打算在堅守老陣地的同時開辟新戰場。鄰居楊秀春老人也曾打趣地說,搬出大山這里就沒人了,也沒房子了,你還種啥樹?“還有窯洞呢!我就走陶家寨、紅溝門這條路回村里護林、種樹。以前是從山上往山下種,搬下去以后,我就從山下往山上種?!崩詈檎夹判臐M滿地規劃著。

  蔡家堡鄉是青海省的馬鈴薯之鄉,全鄉近一半農戶種植地膜馬鈴薯,部分種植地膜油菜、蠶豆等作物,每年的廢舊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種樹,他就到地頭撿地膜,一撿就是十多年,每年僅撿廢舊地膜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這不,村里的孩子隨手扔的鉛筆盒、筆記本、杯子等廢品,只要入了李老漢的眼,統統被拾回家,在自家的窖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孩子們口中名副其實的“破爛王”。

  現如今,在他的帶動下,撿地膜已經成了當地老百姓的自覺行為,因為大家不僅將廢舊地膜變成了現金,更重要的是,山上的環境變好了。說起這事,鄰居楊秀春豎起了大拇指:“這樣的老漢,少??!”

  他是生命不息,種樹不止??!“有生之年,我還會繼續種下去,直到拿不動鐵锨,上不了山的那一天。我打算讓二兒子接我的班,讓孫子也學習種樹,像接力棒一樣一代代傳下去,把荒山全部變成樹林?!崩詈檎颊f。

  老人的二兒子李珍業今年已經49歲,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對種樹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到大,看著父親種樹,看著昔日荒山變綠,他打心眼里感到驕傲。他和妻子從父親那兒學了不少種樹的技巧,如今兩人也跟著老人在種樹,他們要把父親的故事繼續。

  從上世紀60年代初的幾百顆楊樹到現在的逾百畝林地,李洪占一把鋤頭、一副肩頭和近一個甲子的時光種綠了蔡家堡的每個山頭。而今,山已成林,樹已成蔭,這位85歲的老人依然在種樹,他守望著大山,用畢業的精力換來了大家同呼吸的綠色生態。

來源:青海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