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頓
企業家堅持30多年如一日扶貧幫困
助人為樂
廣東省
2018年11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全國個協副會長、廣東省橋勝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橋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堅持每年用40%的精力和10%的財力投入扶貧幫困和擁軍優屬工作,受惠群眾遍及粵、桂、湘、贛、鄂、川、豫、蒙等八省區。其先進事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軍民共建先進個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光彩事業獎章”,并多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堅持三十多年如一日扶貧幫困不動搖、不停步

  陳橋頓出生在革命老區廣東惠州市惠陽縣(現仲愷區)瀝林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改革開放后,他憑借黨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勞智慧,將一個小建筑工程隊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集團公司,經營業務包括建筑工程、電子、五金制品等。陳橋頓富起來后,就想到為公益事業作貢獻。他常說“一個人不要等到很富了才去做好事,只要有點能力就行,幫助人沒那么難”?!拔覀冞@些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企業主,要帶頭扶貧幫困,支持公益事業”。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1988年,他就出資將破舊的瀝林鎮敬老院修繕一新。他除了每年重大節日到敬老院看望慰問老人外,還每人每月送上20元水果費(后來改為30元)。這個敬老院開始有60多個老人,最多時有80多人。幾十年來,敬老院越辦越好,老人個個衣食病無憂,健康長壽,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計劃生育工作,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當記者到敬老院走訪征求意見時,老人們都感激地異口同聲:“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感謝阿水(陳橋頓在家鄉的小名)的大恩大德!”

  1988年起,陳橋頓連續三十多年出資舉辦家鄉農民運動會。通過潛移默化的村與村的文化體育比賽,引導農村廣大青少年走上積極向上的文明之路。過去那些年青人打架斗毆、偷看黃色錄像等不良風氣沒有了,使這里的村風民風有了根本好轉,原來的后進村變成了先進村。

  陳橋頓很注重在扶貧助學上出大力、做奉獻。上世紀九十年代和2000年,他出資數百萬元,先后在家鄉泮瀝村和廣西柳城縣維修并新建了兩所希望小學,解決了1000多名貧困家庭子女就近入學問題。為改善學習條件,激勵師生搞好教學,陳橋頓夫人朱素蕓又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錢為學校購買了400多套新桌椅,陳橋頓在泮瀝小學設立了“橋勝獎教助學基金”,每年評比獎勵兩次。同時,他還給學校配備了摩托車、安裝了程控電話,給每個老師每月發生活補助。陳橋頓還通過參加學校各種活動,鼓勵師生奮發圖強,用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使泮瀝小學的教學質量一直穩居全鎮乃至全市的前茅。30多年來,陳橋頓還資助了100多名省內外失學兒童和貧困家庭子女重返校園,幫助他們完成了中學或大學學業。目前,這些人大多數已學校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幾十年來,陳橋頓始終把公益事業當作自己神圣的社會責任。他常說:“財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最有意義?!标悩蝾D在廣東甚至在惠州,并不是最富有的企業家,但他的“財富肥料論”的言行和思想,卻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仁愛思想和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他扶貧幫困不局限于廣東本地,只要那里有需要,他都積極參與。2000年3月,廣西鳳山縣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18000多人嚴重缺水。陳橋頓知道后,便和二兒子陳育林晝夜開車50多個小時,將25噸飲用水和慰問金送到災區。10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陳橋頓第一時間帶頭并組織公司員工向災區捐款捐物。1995年,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帶領廣東一批企業家到內蒙古考察扶貧,陳橋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全國特困縣——固陽縣,收購并興辦了一個面臨倒閉停產的滋補飲料廠,解決了當地100多人的就業問題,每年為該縣增加收入100多萬元。20多年來,尺管飲料廠一直負債(400多萬元)經營,但他卻堅定一個信念:“虧了我一個,幫了一批人”,在當地留下了許多扶貧幫困的感人故事。1996年,陳橋頓到固陽一個鄉村考察飲料廠的北芪資源時,發現16歲的女孩閆小茹得了嚴重的淋巴結核病,而她父親又患有脈管炎,家里已無法再拿錢治病。陳橋頓二話不說,當場給了閆小茹2000元,后來又給她家送去15000元錢,并幫她聯系在包頭醫院做了手術,她爸的病也得到及時治療。9年間,陳橋頓還多次到她家看望慰問。閆小茹蓬人便說:“是陳伯伯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陳伯伯救了我們這個家”。

  倡導建立和推廣民營企業“擁軍優屬聯系戶制度”帶動全市4000多戶軍烈屬脫貧

  從改革開放的初期開始,陳橋頓就重視做好擁軍優屬工作。他經常向公司員工灌輸“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的理念,決心通過一系列工作,“讓死去的人安心,給活著的人信心”。1996年,其公司就與駐惠州某教導大隊和武警部隊建立了軍民共建對子。他們堅持每年“八一”、春節慰問部隊,為部隊訂閱和贈送科技書籍3000多冊,出資400多萬元幫助部隊解決了許多訓練和生活上的實際問題。同時,他還安排了20多名退伍軍人和隨軍家屬到公司就業。隨著其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陳橋頓經常請部隊領導到公司上國防教育課,不斷增強員工的國防觀念;他也經常應部隊邀請,給官兵講改革開放政策給企業和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陳橋頓的帶動下,惠州市有139個民營企業與駐軍單位建立了共建關系。

  在愛國擁軍實踐中,陳橋頓深刻體會到:一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要幫助廣大軍烈屬實現脫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2004年初,他通過瀝林鎮政府向全鎮民營企業主發出倡議,由鎮民政辦對全鎮軍烈屬和優撫對象的家庭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號召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主自愿與軍烈屬結成“擁軍優屬聯系戶”,采取“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等形式,確保幫扶的軍烈屬脫貧致富。這項精準扶貧制度實行后,全鎮29戶軍烈屬當年全部與民營企業主建立了幫扶聯系。后來,這一做法在惠州市得到全面推廣,有3012個民營企業主與4000多戶軍烈屬結成幫扶對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廣東省和全國雙擁辦在惠州市召開了學習現場會。中央軍委首長在一份軍報內參上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陳橋頓和惠州市的經驗做法。

  在開展“擁軍優屬聯系戶”活動中,陳橋頓將瀝林鎮困難最多的九戶軍烈屬全部包下來。他與每個聯系戶都有一個小本子,有什么情況和要解決的問題,都記錄在本子上。如有緊急情況,就直接打電話與他溝通聯系。陳橋頓把自己當作軍烈屬聯系戶的親生兒子,誰家經濟有困難,他慷慨解囊;誰家房屋漏雨,他即刻帶人去維修;誰家子女上學交不起學費,他熱情相助。張新娣是鎮里原東江縱隊的遺孀,丈夫20多歲時犧牲在戰場上。她一直守寡,身體患有白內障,種的蔬菜瓜果常被人偷。陳橋頓不但全部包下張新娣老人的生活費和醫療費用,而且蓬年過節都去看望慰問老人,這行動深深地教育感染了老人和當地干部群眾。烈屬張巖好唯一的兒子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不久丈夫也去世了,剩下她與女兒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難。陳橋頓與她建立聯系戶后,發現她家房屋破損嚴重,屋外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便組織公司工程隊幫她維修和新建了300平米的樓房,并修好了門前的道路,安排她女兒在公司就業,使她家逐漸過上了好日子。有一天晚上,張巖好10多歲的外甥在外因車禍有生命危險,一家人束手無策,只好打電話向陳橋頓求救。陳橋頓剛從內蒙古扶貧回來未進家門,立即開車將小孩送到醫院,并親自找醫生、調床位、交押金,忙里忙外,直到凌晨四點多,看到小孩度過危險期才返回家里。今年5月12日,88歲的張巖好因病去世,其女兒第一時間向陳橋頓報告后,他就以親兒子的身份,全力以赴妥善處理了張巖好的后事,并負責了全部費用。此事,在當地產生了強烈反響。有人不理解問他:“這些軍烈屬與您非親非故,您如此熱情執著,圖個啥!”陳橋頓嚴肅正經地回答:“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給活著的人信心。如果沒人幫他們,九泉之下的烈士如何安心?今后誰愿意把子女送去當兵?又還有誰愿為國家安寧沖鋒陷陣?”。

  聽黨話,跟黨走,堪稱“全國道德模范”

  改革開放以來,陳橋頓始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等方面,一直是率先垂范和學習榜樣。

  幾十年來,陳橋頓堅持依法管企業治企業,經常組織員工進行法制學習和教育,不斷提高大家的法紀觀念和尊紀守法的自覺性。因此,該集團公司所屬企業從未發生一起違法違紀的事情,一直是省市和國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和納稅工作先進單位。陳橋頓雖然不是黨員,但他從1994年起,集團公司就先后成立了黨支部、團支部和工會組織,并注重發揮黨團支部和工會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及監督作用。他長期擔任市、區人大代表,又是四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和常委,而且獲得了許多社會榮譽,但他從沒有利用這些職務和榮譽,去做一件以權謀私或違法經營的事情。他與駐粵部隊各級機關和軍民共建單位一直保持良好的軍民關系,但他從沒有利用這種關系做一筆生意、賺一分錢。相反,為了做好事,他寧可自己公司受損失,也不做違規違法的事情。2001年有一次,陳橋頓原本約好與一個臺商談一筆有200萬元利潤的生意,后因搶救一位從四川來惠州尋找親人的軍嫂胡玉玲而忙乎了兩天,結果這個臺商把這個項目讓給了別的企業。有人見他為了做好事而丟了200萬元的利潤,說他太不劃算了!他卻說:“200萬元沒有了可以再賺回來,而有病情不及時治療就會落下殘疾,這可是一輩子的事喲!”

來源:廣東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