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文、汪蘭英
七旬殘疾夫婦義務修路5年 “你做我的眼我做你的耳”
助人為樂
重慶市
2017年8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6月9日下午4時,天氣悶得讓人有點發慌。涪陵白鶴森林公園后山上,一股山泉源源不斷地從山林深處流淌下來。76歲的張繼文兩步跨上石階,用容量有5升的色拉油壺裝滿了山泉水,然后提給幾百米外的公園4號公廁管理員汪建福。

  沒有感謝的話語,只是一個簡單的交與接,自然而熟稔。汪建福則會把山泉水燒開再免費提供給在附近鍛煉的人。

  4號公廁旁邊有一個路口,張繼文和他74歲老伴汪蘭英助人為樂的事兒就從這里開始延伸……

  緣起:路人不經意的一句話

  2012年7月,很多經常到森林公園鍛煉的人都想不到,他們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被一位71歲的老人當成了一份事業。

  這位老人就是每天到森林公園鍛煉身體的涪陵區一建材企業聽力殘疾退休人員張繼文。

  涪陵森林公園山頂上有一條寬闊的水泥路,由于植被豐富,空氣清新,不少人都喜歡去那里徒步行走。

  五年前,水泥路沿途一處名為火燒堡的附近,有一條荒草枯枝覆蓋的爛泥槽鮮為人知,下面連著荔枝街道的鵝頸關村3組,不少村民可以通過這條爛泥槽抄近路進城賣菜,偶爾也有一些學生會走這條路上學或者回家。

  不過,由于雜草叢生,有人便把此處當成了一個天然公廁,常常臭氣熏天;遇上下雨天,路人深一腳淺一腳全都是泥。

  “要是有人把這里整修一下就好了?!卞憻挼娜巳褐?,不知是誰的這么一句話,被張繼文知道了。

  張繼文回到家中,立即和視力非常差的老伴汪蘭英說起了關于修路的想法。

  “原本以為就是清理一下雜草,我就同意了。沒想到他這一干根本就停不下來了?!蓖籼m英說,從此,這條從路口距離公園大門口就有3公里多的路,夫妻二人一走就是三年多。

  運輸:全靠背 一年磨爛一個包

  修路,這不是一個輕松活兒。要材料,還得要力氣。

  “沒事,我們一次次慢慢搬,積少成多嘛!”夫妻二人互相寬慰。他們到公園附近工地上尋找完工后廢棄的石子,從城里拆遷的舊房子撿廢磚頭再用磚刀修整好,收集鄰居家裝修后不要的廢棄材料自己背上山……

  夏天,夫妻二人通常在早晨五六點就出門;冬天,最晚也在6點半以前。張繼文和妻子汪蘭英各背著幾十斤的建筑材料,兩人你攙著我下陡坡,我幫著你聽聲音傳話,一說一笑間,就走完了從公園大門到筑路現場四十分鐘的路程。

  困難的事當然也有。在汪蘭英的記憶中,運送材料最“惱火”的一回就是搬運100斤重的水泥。那一次,加上兩人的兒子幫忙,三人走走歇歇近一個小時才完成運送任務,累得大家上氣不接下氣。

  兩位老人按照螞蟻搬家式的最原始的運輸方式,將所有的建筑材料靠著一天天的累積搬到了現場。

  春去秋來,這一背一走就是三年多,一年磨爛一個大布包。但張繼文似乎并沒有覺得這個日子難捱。

  “上山的時候,我一路走一路唱歌,一般唱完8首歌就到了?!睆埨^文總是樂呵呵的,他每天“循環播放”的這8首革命歌曲,也聽得汪蘭英樂不可支,“聽起來有精神?!?/p>

  在山上“工作”時間長的話,他們要到下午五六點才回家,即使早一點也到下午兩三點鐘了。

  然后,張繼文又哼著歌回家,他說這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時間,“干完了活,心里樂滋滋的?!?/p>

  汪蘭英說張繼文食量很好,但是每天早上都忍著只喝一碗玉米羹?!耙驗槌缘锰啾巢粍硬牧??!庇谑?,往山上送食物這樣的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汪蘭英每天的主要任務。

  “有時候帶的饅頭餅干不夠,我就要到公園門口去給他端面條?!辈贿^,待汪蘭英走30多分鐘路把面條送到張繼文手上,面條已經成面餅了。

  2015年12月,這條1公里多的山路終于建好了。

  由于張繼文在沿途樹起了很多森林防火的宣傳欄,人們便把這條路起名為“森林防火路”。

  森林防火路的修建,為居住在山下的鵝頸關村3組村民進城賣菜節約了至少半小時的路程。

  修建:身懸半空奠路基

  修了三年的路,張繼文認為自己的經驗是越來越豐富了。不過,在他與老伴修建第二條路的過程中,卻有著讓他們兩人至今都膽戰心驚的回憶……

  森林公園山上清泉淙淙,沿山石而下,城內很多老人都提著大桶小瓶,慕名爬山取水。

  張繼文發現,取水點在大路下坡100多米處。本來坡陡無路,且走的人多了,留下許多泥坑、碎石。

  張繼文怕取水老人摔著,2015年10月,又動了修一條“山泉路”的念頭。

  和第一條路不同,由于取水點位于陡坡,這條路得修梯坎,還需要細鐵絲綁緊木頭做護欄,沿山壁空縫處要填塞磚石,加固路基。

  而就是填塞磚石這一道工序,讓汪蘭英的腳趾頭摳緊了一個多月——

  在“山泉路”修建之前,這條呈45度角的陡坡中間位置上有一處因塌方形成的空縫,為了讓石階筑得更牢固,空縫中必須得加塞磚頭。要想完成這個任務,人就要翻到護欄外,懸在空中,才能進行。而這下面,是垂直高度10多米的小懸崖。

  張繼文準備了一條粗繩,一頭系在崖邊一棵直徑10厘米左右的樹干上,一頭系在護欄上,還有一頭系在自己身上。他就這么懸在半空加塞了一個多月的磚頭。

  張繼文的人懸在半空,汪蘭英的心也懸在半空。她一邊幫老伴遞材料、工具,一邊又時時提醒,一刻都不得放松。

  或修,或補,兩位老人將汗水滲透進時光,“山泉路”上的107步石階最終壘起來了。

  看著每天來來往往去打水的幾十個老人走上了一條安全路,張繼文夫婦的心踏實了。

  考慮到這條路的下方還有兩個泉眼,幾天前,夫妻倆又啟動了“山泉路”二期的修建。在他們的帶動下,另外一名60多歲的老人還主動要求加入這個夫妻筑路隊。

  石碑:13塊自制的護林防火宣傳碑

  路修完,整個工程并沒結束。

  “森林防火路”上的一塊石碑上書:進山不帶火,人人保安全。這塊讓汪蘭英記憶深刻的石碑,并不僅僅因為它是張繼文在這兩條路上樹起的第一塊石碑。

  “碑上最后一排的兩個字,是他半跪半趴在地上,用紅油漆和排筆一筆一筆填好的?!蓖籼m英說,因為第一次寫沒有經驗,最后兩個字的位置太靠近地面,人站著和蹲著都不好寫,張繼文先是把上半身旋轉到腳的位置“倒栽”著寫,后來干脆半跪半趴到地面了。

  寫字的時候是夏天,地面熱得發燙,汪蘭英拗不過“犟老頭”,只得趕緊想辦法找濕毛巾纏在他的手臂上,蓋在他頭上,防止更多的曬傷。

  兩條路的沿途,這樣的石碑有大大小小13塊,上面全是加強森林防火的提醒,和呼吁大家愛護森林的內容,落款是“涪陵護林志愿者 張繼文”。在他自辦的宣傳欄上,除了標語,還有夫妻二人從報紙上搜集剪切下來的護林防火資料。

  對于修路,張繼文有自己的長、短期規劃——大到計劃自己修路要修到80歲,小到每天差什么材料,當天要完成哪些工序,樣樣都安排得縝密。

  扶持:他是她的眼睛 她是他的耳朵

  修路這五年,張繼文沒有少吃苦頭。

  兩年前修第一個取水口的石臺,必須搬開一塊大石頭,張繼文招呼路人幫忙,幾個人約好聽口令一起放手。不曾想,張繼文聽不見,大家一起吼“放”,然后四下跳開,只有老人站在原地未動,石頭壓下來,砸到腳背骨折。

  一個多月后,張繼文又開始修路了。

  老伴關于修路的決定和行動,汪蘭英幾乎從沒有反對過。她要做的是,除了每天和老伴一起進山修路,端茶送飯,還有回家后,給因長期負重前行導致頸部受損的老伴涂抹藥酒,或者端上一盆熱水。

  不論背著幾十斤的河沙水泥行走在山路間,還是用錘子鋤頭鑿石開路,張繼文摔倒的回數數不勝數,汪蘭英都會說:“沒事,他得行!”

  在汪蘭英的眼中,張繼文對修路的熱情似乎從來沒有泯滅,無論寒冬酷暑,下雨下雪,還是過年過節,只要在家,張繼文都必須去山里一趟才踏實,路修完了就撿煙頭,掃垃圾……回家擺的“龍門陣”也全是修路的事兒。

  汪蘭英就這么一直陪著、跟著、候著,她聲音敞亮地說:“他的耳朵不好,我的眼睛不好,我們兩個是相互幫助,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嘛!”

  延伸:助人為樂為兒女鋪筑“精神之路”

  路,對于張繼文夫婦而言,是一種情結。

  20年前,在老人從涪陵試跑豐都開始,便拓展開了他人生奔跑的前路。然后,跑忠縣、萬州、云陽……

  16年時間,張繼文帶著對母親河長江的一往情深,攜手老伴斷斷續續從宜賓走到上海,步行完了長江沿線的城市,手繪了他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的地圖超過100張……在他親手繪制的100多張地圖上,每一個去過的景點,他都用小紅旗一一標注。

  人們常說,身體和靈魂,應該有一個在路上。

  張繼文和汪蘭英,一樣都沒有舍棄。

  幾十年來,從身邊毫不相識的患病學生,到遠方他人貧困的母親;從上世紀70年代受冰雹災害的彭水,到近幾年受地震災害的汶川、蘆山……無論是親眼見到的,還是在報紙電視上了解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張繼文夫婦伸出的援助之手。

  張繼文夫婦說,他們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兒女鋪筑一條“精神之路”。

  這條路上,涌動著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助人為樂……

來源:重慶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