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力·阿布勒哈斯木
七旬老人辦“紅色書屋”免費向社會開放 18年受教育群眾達6萬余人次
助人為樂
新疆
2015年9月
1.jpg
人物故事:

  恰力·阿布勒哈斯木,男,哈薩克族青河縣阿熱勒鄉布河壩村村民。

  73歲老人創辦紅色書屋并免費向本村及社會開放。恰力老人幾十年歷經坎坷,始終不渝的堅持收集和珍藏黨報黨刊,把這些報刊資料當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寶貝去愛護和留存,充分體現了老人對黨、對祖國、對社會主義的最淳樸、最厚重的情意,他的事跡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教材。書屋開放后,阿熱勒鄉附近村莊的農牧民、中小學生、鄉政府黨員干部以及縣小學、司法局、城鎮社區等各行業的師生、干部群眾紛紛前來借閱、觀摩,受教育群眾累計達60000余人次。

  屋門口墻上掛著一塊塊醒目的牌匾:阿熱勒鄉布河壩村“紅色書屋”、青河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河縣黨風廉政教育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塊新聞出版總署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頒發的農家書屋牌匾。

  房子里四面墻上展示著恰力從1958年以來訂閱收藏的黨報黨刊。有哈薩克文版的《新疆日報》、《阿勒泰日報》等報紙,還有《紅旗》雜志上登載的照片,有毛主席和周總理在延安窯洞前的留影,有周總理去西安就“西安事變”進行和談將要上飛機時的照片,還有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照片等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還有幾本特別珍貴的俄文版《人民畫報》。這些書籍直觀地反映了中國革命史,從中也可以洞悉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發展變化。

  恰力說,書屋里有他50多年來訂閱收藏的雜志360多本、報紙4000余份和毛主席語錄、宣傳畫冊等110冊。一個普通的牧民為什么會50多年來訂閱黨報黨刊,這是怎樣的情懷,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在鄉宣傳干部朱爾森的幫助下,記者聆聽了恰力老人的傳奇經歷。

  1944年,恰力在青河縣布河壩村一個哈薩克族牧民家里出生。小時候,家里很窮,加上交通不便,恰力沒有上過一天學。1958年夏天,連續一個月,恰力沒有借上生產隊訂的報紙。有一天,他看到郵遞員騎著馬馱著報紙、郵件出現在村頭,就一路狂奔,跑到郵遞員跟前,氣喘吁吁地詢問報紙來了沒有。

  郵遞員覺得眼前這個孩子很有趣,順口說了一句:“報紙是生產隊的,要想看最好讓你爸爸訂一份?!?郵遞員的一句話提醒了恰力。恰力問:“叔叔,一份報紙多少錢?”郵遞員說:“一個月一元錢,全年12元,天天有報紙?!?回到家,恰力央求父親訂一份報紙。父親知道孩子喜歡讀報,但是當時的12元錢畢竟不是一個小數目。晚上,恰力的父母商量了一下,最終答應給恰力訂份報紙。半個月后,當郵遞員再次來到生產隊,恰力花6元錢訂了下半年的《新疆日報》。報紙訂上了,有事沒事,恰力就跑到村口等郵遞員來送報紙。從此,一份報紙走進了恰力家,走進了恰力的精神世界。一直到2010年,恰力堅持訂閱哈薩克文版的《新疆日報》52年,從未間斷。

  1964至1965年連續兩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生產隊沒有訂報紙,全隊只有恰力訂了兩份報紙。這兩年中,恰力家簡直成了生產隊隊部,借報紙的、打聽政策的、投遞信件的村民絡繹不絕,恰力則成了義務講解員和收發員。

  生產隊開會,人來齊了,隊長先讓恰力給大伙讀報紙。人們跟著報紙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廣闊的原野,走進了北京、上海乃至全國、全世界……祖國邊陲的一群哈薩克族牧民,聽到了中共中央的公報,還有毛主席的號召……

  1967年,恰力和哈薩克族姑娘米爾迪拉結婚了,米爾迪拉很支持丈夫,精心保護著所有的書籍報刊。定居之前,恰力每年夏天都要趕著羊群轉場,到100公里外的夏牧場放牧,4個月后再返回。為了保存過期報紙,1965年恰力做了第一個大木箱,夫妻倆總是不怕麻煩、不辭勞苦,將書報裝在箱子里,一路同行。到2000年,恰力收藏的報刊已裝滿了8個大木箱。

  80年代初,恰力到供銷社上班了。隨著家里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起來,恰力訂閱報刊的種類也逐步多了起來。除了《新疆日報》、《紅旗》雜志外,他還訂閱過《伊犁日報》、《支部生活》、《民族畫報》、《新疆畫報》等刊物。后來又訂閱了《農村科技》、《科學與技術》等實用性刊物,并且學以致用,照著刊物上介紹的方法養雞、養鴨、養兔子。一些牧民看到恰力成功后,也跟著恰力學習養殖,收益不錯。

  1997年,恰力在自己家建起了農家書屋,免費向村民開放,很受歡迎。2008年,在青河縣委宣傳部、民政局等部門的資助下,“紅色書屋”正式掛牌。當年,阿熱勒鄉投資萬余元,為老人建設了35平方米的專用書屋。

  2011年,青河縣對“紅色書屋”進行擴建,書屋面積達95平方米,還贈送了一批新書。書屋開放后,鄉里的農牧民、中小學生、黨員干部前來觀摩學習的達6萬人次。 2012年“七一”前夕,阿勒泰地委向恰力頒發了“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

  打開書屋的留言冊,厚厚的冊子里有上百人的留言:“讀報讀出精彩人生,開卷開拓幸福生活——題贈‘紅色書屋’主人恰力?!边@是一位老記者參觀了“紅色書屋”之后的留言;更多的留言出自機關干部、農牧民群眾和青少年的筆下……

  恰力的兒子塔拉斯別克說:“我會接過父親的登記本,把‘紅色書屋’一直辦下去!”在留言冊上,一位作家留言:“紅色傳承,接力恰力。祝愿恰力和‘紅色書屋’更加紅紅火火?!?/font>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新疆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