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飛
  志愿服務 讓夢想更閃亮
  助人為樂
  遼寧
  2014年6月
1.jpg
人物故事:

  崔鵬飛,今年54歲,中醫世家,在鲅魚圈區海星辦事處經營一家個體醫生。多年來,他以個人名義三到綿竹,一去雅安開展震后醫療救助,平時投身于社區服務和志愿團隊服務,為很多的人解除病痛,帶來了健康,收獲了希望。

  2008年5?12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他關了門診,輾轉 40多個小時來到了災區,他憑借個人的醫療執照,以遼寧營口志愿者的身份,在綿竹市成立了唯一一個體醫療站——“傳統中醫軟傷疼痛救助站”,盡他所能地開展起了醫療救助活動。地震后的傷員非常多,那些在地震中抻傷、拉傷、挫傷、扭傷的輕傷災民,由于災區的醫療條件所限,只能在災區帳篷里進行修養,于是,他就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利用針灸為災民治療,為他們解除病痛,送上溫暖。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災區醫療單位緊張,輕傷員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狀況。

  盡管條件很艱苦,但當他每天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帳篷和那么多等待救助的災民時,他不愿意停下來,也沒有理由停下來,每天都要為70——100左右的人進行針灸治療,一站就是一天,晚上腿都是腫的。

  由于身體狀況和氣候環境的原因,他在災區堅持開展了24天的救助后,被迫先返回了家,在災區那種環境下他也是醫療志愿者當中援助最長時間的。從災區回來后,他沒有絲毫的滿足與快樂,而是一直沉湎于災區的悲傷情景與痛苦的情緒之中,他的心留在了災區,他發誓國家援助災區三年,他個人也要救助災區三年的承諾。

  2009年3月,他再次趕赴災區。這次到綿竹,他主動要求到災情較重,醫療條件匱乏、貧困人口和病患較多的山區九龍鎮開展救助,主要以治療災害后遺癥和當地多發的風濕、類風濕等一些適合針灸治療的病癥,這次他開展救助2個月,共救治3000多人次。

  這次讓他非常高興的是,在災區他治好了因地震驚嚇失語近一年的孩子宋文文。三歲的宋文文5?12地震時與家人一起被埋在廢墟里,由于驚嚇過度,本已會說話宋文文從此再也不開口說話,一年了,她一句話都不說,家里人急得不得了,去了很多醫院都沒治好,經過他7天的針灸治療,文文就開始說話了。對此,新華社、新北方電視臺、錢江晚報、綿竹日報、綿竹電視臺等眾多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和轉載,當時在災區這也算是一個奇聞吧。

  2010年4月,他第三次去災區救助。這次去讓他感到非常激動的一件事是,他竟然看到了他們遼寧援建的板房,特別是在異地他鄉竟然看到了“營口路”這幾個非常親切的字眼,原來這里板房間的每一條路都是以遼寧各城市命名的。

  就這樣他連續開展了三年的救助活動,共診治災區病人萬余人次,完成了國家救助三年的,他個人也救助三年的承諾。他的志愿救助之舉已被載入了:綿竹市地震史志中“震撼與堅強”——5?12特大地震記事一書,營口志愿者在地震歷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年的救助他都是以個人身份去的,針灸針、路費、伙食費等等一切費用都是由他自己承擔,回想這三年,一生難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無怨無悔,他自豪能夠為國家、為人民做了點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更愿意在志愿服務的夢想之路上繼續不斷前行。

  去年4?20雅安蘆山大地震發生后,他又第一時間趕往災區,當時通往災區的公路有的地段還不通車,他就步行一段坐車一段,幾經周折于23號趕到了雅安蘆山的震源中心--龍門鄉,那里99%以上房屋全部垮塌,余震不斷,停水停電。政府出于安全考慮不允許在屋里辦公,沒有帳篷,他們就在鄉醫院的門前露天工作。

  雅安屬于多雨地區,除了抻拉扭挫外傷之外,風濕和類風濕的病人比較多,非常需要中醫針灸的治療。由于這次地震后災民是分散居住方式,這就增加了他的治療難度,他上午在醫院治療,下午還要下到各災民區治療,一天要走幾個災民區,每逢下雨天在露天無法進行針灸治療時,他還要和其他醫生一起下鄉搞防疫,因為這里是血吸蟲病高發地區,地震后要及時防疫滅螺,同時還必須進行廁所消毒和死牲畜消毒深埋的管理,防止大災后出大疫。他每天就是無休無止的工作,看到的都是倒塌、損壞的房屋,聽到的都是災民們痛苦的訴說,感受到的都是災民們對未來生活的那份憂慮。

  他從到災區第一天開始,就吃方便面、面包等方便食品,蔬菜很少,沒有商業流通,現在他看到方便面就反胃。到災區20多天他就沒洗過澡,因為沒有水和熱水更沒有洗澡的地方,晚上睡在潮乎乎的床上,身上黏糊糊的發癢,加上濕疹的瘙癢(5?12時得的濕疹一到潮濕的地方就會犯),睡到半夜就會被癢醒,手就會不自覺地去抓撓,直到把皮膚抓出血才感到止癢,他衣服棉被上到處都是血跡,那種感覺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真的不是滋味。

  政府援助的醫生是7-10天換崗,而且他們的生活保障比較到位。他這次援助還是關掉了門診自費來的,針灸針、路費、等等費用還是由他自己承擔。在這種條件下,他又堅持了將近一個月才返回營口,臨走時當地醫院在那么艱苦的時期,還給他做了一面錦旗,上書“大愛無疆,一根銀針為百姓解痛療傷”以表謝意。

  除了堅持開展災后的救助志愿服務之外,平時他也幫助了很多人,開展和參與一些社會志愿服務活動。

  他還與社區一起掛牌成立了“社區愛心門診”,公開承諾對貧困低保戶、殘疾人、貧困大學生等困難群體實行免費治療,幾年來,免費治療2500余人次。同時,與社區一起成立了志愿者協會,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志愿服務。

  2013年,他又與社區聯合組建了雷鋒精神團隊,致力于發展“項目性”公益事業,走進學校社會倡導:“遠離垃圾食品”、“低碳生活”、“健康講堂”等活動,讓更多居民走出亞健康的誤區。

  2012年,他參加了由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的“陽光醫生”公益組織,這是中國國內第一個由職業醫生組成的志愿服務組織,主要是為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提供免費醫療技術支持。他第一個報名參加了這個組織,先后到四川彭州的三家鄉鎮衛生院開展了為期四個月的醫療技術公益援助,他也是參加援助時間最長的一名志愿者。他還先后參加了博愛天下綿竹災區暖冬計劃、雪域高原孤貧學校和綿竹災區學校救助等活動。

  四川綿竹市團委和綿竹志愿者協會,為他和他所在的“博愛天下”志愿者組織頒發了優秀志愿者獎。他也被綿竹市評為:優秀志愿者稱號,并頒發了證書、獎杯。

  他多次參加義務獻血活動,共計獻血4000毫升,他還成為了:紅十字會骨髓造血干細胞和遺體器官捐獻的志愿者。

  多年來,他一直堅持照顧陳世明老人一家人。陳世明老人已經70多歲了,有關節炎、關節腫,行走困難,領著三個45—50歲的智障殘疾孩子一起生活。原來老人一家人一直由雷鋒獎章獲得者鲅魚圈邊防檢查站李振明醫生負責照顧,2009年初,李醫生調到大連工作,他就接過了照顧這一家人的重任。他為老人進行了針灸治療,使她現在不但能行走、還能騎自行車了,她們家換門鎖、修電話、換電線、換冰箱等等生活瑣事都由他負責承擔解決,家里人有病送醫院、辦手續、送飯等等生活難題也都由他來照顧承擔。連續三年了春節的大年初一,老人的大兒子犯支氣管哮喘病住院治療,從大年初一開始在3個月里住了3次院,長達40多天,他一直堅持每天送飯,幫助看護,直到他病情好轉出院在給送回家。因為每年的春節都是在立春的前后,氣候變化大,也是支氣管哮喘病的高發季節。他立志要對陳世明老人一家負責照顧到底,讓雷鋒精神不斷接力、傳承下去。

  他在自己的博客空間里寫著這樣幾句話,“他是一個普通公民,一位志愿者,一個公民活的就要有價值。

  一個人幫助別人并不難,難得的是能夠持續性的去幫助別人;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得的是用你的形象帶動全社會人人都去做好事?!边@是他的心聲,更是他努力的方向。

  他的夢想人生是;讀好一本書:《黃帝內經》為人人健康;

  做好道德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近年來,他先后被評為遼寧省雷鋒獎章、遼寧省道德模范提名獎、營口市首屆道德模范,十大感動營口人物,營口市新時期雷鋒精神繼承人這是各級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對他開展志愿服務的一種肯定和激勵。今后,他要繼續發揚志愿服務精神,腳踏實地,堅定不移地追尋他的夢想,讓他的夢想在人生征途上越來越閃亮。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遼寧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