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丕英
八旬母親歷盡磨難育子成才 70年照顧五位重病家人
孝老愛親
山東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高丕英,女,1931年5月出生,漢族,群眾,濟陽縣曲堤鎮王海亭村村民。從1947年嫁為人妻,她用接近70年的時間詮釋著"孝"和"愛",任勞任怨,不辭辛苦地照顧了5位重病家人,盡到了一名媳婦、妻子和母親的責任,贏得了全村人的敬重和贊嘆。

  這個不幸的家庭,集中了世間太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頭發花白,步履蹣跚,這位身高只有1.5米,體重不足33公斤的八旬老人,以堅強、堅韌和愛為支點,用她瘦弱的肩膀,為親人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病床邊的堅守 用愛送走四位親人

  剛嫁過來的時候,高丕英的老婆婆就已經生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了。年僅15歲的她,不怕臟不怕累,細心照顧著老人,聽別人說勤梳頭有利于腦部血液循環,對緩解病情有幫助,她沒事就為老婆婆梳頭,還給老婆婆做按摩。親戚們來替換她時,都被她拒絕了。雖然年紀小,但高丕英的所作所為贏得了家人的贊賞,都夸她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

  幾年后,婆婆又身患重病,高丕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伺候著婆婆。因為病情惡化婆婆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顧。每天早晨,高丕英做完早飯后就要伺候婆婆穿衣起床、洗臉梳頭。喂飯之后,還要把婆婆背到躺椅上曬太陽。自己吃飯之后,就把夜里攢下的尿布洗出來。農忙時節,高丕英就更辛苦了。下地干活,中間里還要回家給婆婆翻一遍身子換一次尿布。那時候家里生活條件不好,為了讓病中的婆婆能盡量多吃點飯,她粗糧細做,每日三餐不厭其煩地變著花樣給婆婆做吃的。怕婆婆寂寞,稍有空閑,她就來到婆婆跟前,一邊做針線活,一邊陪婆婆聊天。每逢過年,她都親手為婆婆縫件新衣服,而她自己,卻是幾年也舍不得做一件。她沒有文化,但她知道,孝敬老人是她的本分。

  送走婆婆不久,公公又不幸患了肝癌,高丕英又精心地伺候著公公。喂藥、洗漱、擦身子、清理大小便,她不嫌臟不怕累。不僅端水喂飯,耐心護理,而且還總是耐心開導老人。臥病在床的公公脾氣暴躁,經常罵人、摔東西,善解人意的高丕英從不計較,心里委屈了,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場,回到老人跟前時,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被人們所頌揚??蛇€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更何況是兒媳婦呢?在高丕英這里,她對重病在床的公公悉心照料,不嫌棄不放棄,在當地美譽盛傳。 鄰居們看在眼里,個個都對她贊不絕口,一位八十多歲的鄰居逢人就夸:"活這么大歲數,從來沒見過像她這樣孝敬的。"

  公公去世后不久,噩運再一次降臨到她的身上,丈夫得了腦梗塞,病情很嚴重。醫生說像這種情況,可能活不了一年半載的了。照顧丈夫生活起居的重任落在了高丕英一個人肩上。"不到幾年的時間,家里倒下了好個人,日子可怎么過?"面對這個瀕臨破碎的家,高丕英數次落淚,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煽吹秸煞蜚俱驳拿纨?,她又覺得,這個家還得靠自己撐起來,她必須樂觀起來,丈夫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高丕英擦干眼淚,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每天生活就像設置好的程序:早上6點起床,準備好早飯后,照顧丈夫起居。等她自己吃完幾口已經放涼的飯菜后,再給丈夫端水喂藥。接著,再收拾家務做午飯和晚飯?;茧y與共,不離不棄。六年后,丈夫去世了。村里人都說,這樣的病活了這么久,多虧了她的精心照顧,了不起。

  高丕英老人的事跡在村里傳為美談,人人見了她都對她豎大拇指。她不僅心地善良,而且心靈手巧,村里的年輕媳婦們,有什么活不會做了,就會到她那里取經,不管誰去了,她都是手把手地教,從不嫌麻煩。誰家有需要幫忙的,她也毫不含糊,盡全力幫助別人。在她的影響下,她的三子一女,兒媳、孫媳也都很孝順老人,一家人生活得和美溫馨。她這種善良的品質也影響了村里的人,王海亭村雖然不太富裕,但是村民生活和諧,孝老愛親。

  八旬老人成了兒媳的特護

  世事難料,照顧了大半輩子家人的高丕英,在晚年又迎來了人生的一次劫難。2012年,大兒媳突然得了重病,一直處于昏迷狀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有些好轉,但整個右側肢體處于癱瘓狀態,生活再也不能自理。大兒子家庭貧寒,依靠幾畝薄田度日。孫子孫媳都有工作,曾孫還在上學。兒媳沒人照顧,80多歲的高丕英毅然接過了照顧兒媳的重任。

  每天早晨,高丕英天不亮就起床,為的就是早點給兒媳婦做好飯。老太太雖然腿腳不便,但還是會很用心得給兒媳婦包包子、熬粥喝。在兒媳婦起床前,她特意提前把粥盛出來涼好。兒媳婦起床非常吃力,別說穿衣服了,就是自己從床上爬起來都很困難。高丕英要站在床邊,弓著腰,讓兒媳婦的手擔在自己的肩上,然后奮力起身。就這樣,她們的一天開始了。兒媳婦完全沒有自己吃飯的能力,像個孩子一樣,必須一口一口的喂。高丕英就一口包子一口粥,拿碗的手經常顫抖,灑出來一點就趕緊用抹布擦擦;不小心掉落在桌子上的碎末,就趕緊撿起來吃掉。簡單的早飯,她們吃了半個多小時。兒媳婦吃飽了,老人才開始顫顫巍巍地端起碗。

  吃完飯,高丕英把兒媳婦推到有陽光的屋子,讓她曬曬太陽,還給她梳梳頭發。然后便開始晾褥子、洗衣服、收拾家,忙得不可開交。因為大小便失禁,兒媳婦每天晚上都會尿床,為讓她睡個好覺,高丕英在她身下放了幾塊尿墊。每天晚上至少要起來兩次給她更換,第二天一早,再把尿墊一一晾曬。因為癱瘓,兒媳婦內心焦慮,經常對她發牢騷,高丕英卻無怨無悔,還時常寬慰她。

  2013年冬天,下了一場大雪,高丕英老人一早去灶臺準備早飯。因為地滑,老人在門口一下子摔倒在地,碗里的米粥全灑了,高丕英沒敢喊出聲,怕兒媳婦聽了難過,就自己撐持著爬起來。其實兒媳看在了眼里,心里想去幫她,可坐在輪椅上的她卻無能為力,想到八旬高齡的婆婆為了自己還如此操勞,兒媳失聲痛哭起來。高丕英見她哭了,心疼地安慰她說,衣服厚,沒摔著。邊說著邊慢慢朝灶臺邊走去。她忍著疼,給兒媳婦又重新盛了一碗飯。等喂兒媳吃完飯,她才覺得腳鉆心地難受,低頭一看,腳踝已經腫得像發面饅頭一樣。為了不耽誤兒媳的日常起居,她硬是忍著疼沒去醫院。

  兒媳婦大小便不能自理,晚上經常尿床,由于經濟拮據,買不起尿不濕,高丕英就用一些舊衣服給兒媳做了幾十塊尿布。擔心兒媳晚上尿濕了不舒服,她每晚都要起來兩次幫兒媳更換尿布,第二天還要親自洗了晾曬。兒媳婦坐在輪椅上一呆就是一天,高丕英也想出去走走,但善良的她怕兒媳寂寞,一直守在她身邊。這些年來,高丕英幾乎沒有出過家門,只有逢年過節家里人打工的都回來了,才抽出一點時間到村頭上轉轉。天氣好的時候,高丕英還會推著兒媳到院里曬曬太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兒媳的精神狀況一直很好。"這些年多虧了俺娘啊,凈是她照顧俺,給俺打支應啊,俺娘好啊,俺娘好人啊,要不是她這樣待俺,還不知道俺現在能活成啥樣呢……"兒媳婦含著淚說,從這些話里,我們也能感受到,兒媳婦對這個婆婆的感情有多深,有多真摯。

  這個家庭集中了世界上太多的病苦,她的頭卻從沒有低下,橫豎不說一句話,將生活的重擔扛在自己肩上,用接近70年的辛苦操勞,精心照料5位重病家人,展開羽翼,風霜饑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一肩擔當。青絲變白發,不變的是愛心和真情。在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兩種品質,那就是重壓之下的不服輸,那就是親情之下的不離棄。七十年的時光,幾乎涵蓋了一個人的人生,多少個日日夜夜,她在病床前堅持,用真情、真愛,詮釋了中華民族"孝"和"愛"的傳統美德。用她柔弱的雙肩,為重病的親人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山東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