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阿鎖
電梯匠人17載完成40多項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敬業奉獻
上海
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640.jpg
人物故事:

  潘阿鎖,男,1983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某電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梯研發部副部長。潘阿鎖從事電梯行業17年,獨自完成40多項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獲得22件授權專利,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2017年,他成功研發10m/s超高速和層間距可調節雙層轎廂智能電梯,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潘阿鎖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工匠等榮譽。

  “學徒”蛻變成“工匠”

  潘阿鎖出身于江蘇鹽城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因中考發揮失常,他選擇去技校學一門手藝。認真學習機械理論與實操的同時,還考取了相關證書,并在錄取率僅有5%的情況下,最終高分進入南京工程學院,圓了彼時未實現的大學夢。畢業后,潘阿鎖選擇到上海打拼,入職閔行區浦江鎮的某電梯公司,沉浸在電梯研發的世界里。隨時向工程師、老師傅們請教,午休時捧著專業書“啃”,下班后在宿舍里記筆記、抄重點……5年時間,他把所有類型的電梯都鉆研了個遍,也為自己從一名“學徒”蛻變成真正的“工匠”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技術,只有傳承下去才有價值?!彪娞菥S保屬于高危行業,一線職工收入有限、社會認可度低、考級限制多,導致許多工人很難在這一行長期堅持。面對這一“癥結”,潘阿鎖運用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一方面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 職工創新實驗室,還兼任上海閔行區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講師。通過這些渠道,開展電梯行業協同攻關、技術交流、專業培訓。每年為企業和社會培養200多名電梯行業技術人才,解決電梯行業產品售后服務人才緊缺的難題。

  “梯升”生活品質

  老房加梯是一項民心工程,如何讓更多老人告別“爬樓時代”成為潘阿鎖的研究重點。2019年,針對老樓加裝電梯的底坑深度本身普遍存在不足,潘阿鎖發明了電梯機械阻止裝置技術,使得電梯井道底坑深度降低了50%以上,成為加裝電梯推進最核心的技術支撐。同時,他還深入社區,用居民“聽得懂”的語言解釋加梯政策、施工方案,逐一打消居民們的顧慮,并爭取低層居民住戶的支持,幫助更多居民圓了電梯夢。隨著電梯需求量增大,設計人員的工作強度也相應增加,潛在的出錯概率也會加大。他敏銳地發現,若將設計圖紙標準化,能顯著減少工作量和出錯概率,更可以進行參數設計開發,以滿足電梯行業內的多元化需求。于是,在日常工作中,他不僅身體力行地做好圖紙標準化,更是帶動設計人員開展圖紙標準化設計,為更多居民從“住有所居”邁入“住有優居”提供技術保障。

  匠心引領行業先鋒

  2020年2月25日,一段工作人員乘坐無接觸式“聲控電梯”的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中,一名身著制服的男子通過語音指揮電梯啟動,并順利到達8層,其間未按任何按鈕。之后,這種無接觸式電梯被網友稱為“最強電梯”。為了滿足疫情期間要盡量避免接觸電梯按鈕的需求,該款電梯的設計團隊完善了尚未普及的聲控電梯的語音識別系統,并成功將聲控電梯運用于北京小湯山醫院、湖北宜昌第二人民醫院,而這個設計團隊的帶頭人正是潘阿鎖。

  專利發明解決痛點

  當面對大多數辦公樓以及商場電梯速度都在3m/s以下,高速電梯研發技術由國外壟斷、價格居奇的困境,潘阿鎖就立志一定要研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電梯。他帶領團隊深耕新梯研發領域,2017年完成了40多項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項目,其中最為突出的成果是完成了10m/s超高速和層間距可調節雙層轎廂智能電梯的研發。經過各項測試,這一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解決了在層高不同的大樓間使用雙轎廂的難題,一次運輸雙倍客流,既減少乘客等待時間,又能節省建筑空間,可以節省900多萬元引進費用,并已經運行超過5年。對國內電梯行業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突破。

  從曾經的學徒到如今的工匠,潘阿鎖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離不開他始終心系著行業的未來,離不開他多年如一日的潛心鉆研。即使在取得眾多研發成果后,他仍愿意去揮灑汗水踏踏實實擰好每一顆螺絲釘。潘阿鎖說:“我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具有螺絲釘的鉆研精神,在創新和傳、幫、帶等工作方面,要專心致志,凡事多做0.01,力爭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卓越不凡,做到最好!”(責任編輯:周勝武 顧艷麗)

來源:上海市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