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根榮
扎根邊疆20余載 與農民心貼心的植物醫生
敬業奉獻
云南省
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有一雙手,這雙手中的剪刀只是微微彈了一下,粉絨絨的火龍果花便悄然落入指尖,指尖捏緊再翻轉過來輕輕一旋,淡黃色的花粉簌簌落入紙袋;輕輕揭開地膜,剛冒芽的水稻秧苗嫩生生、毛茸茸,微微顫動,直撓得人心里發癢,趙根榮頂著草帽,穿著高筒水鞋,躬著身在田里插秧,秧苗插下的間距、行距如圖紙一般精準和規范。

  “你們比我們還要會種地??!”前來幫工的村民贊嘆起來。

  “我們是‘職業農民’??!”盈江縣弄璋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教師趙根榮幽默回答。

  歡聲笑語在盈江空曠的田野中回蕩。

  農民的“110”?!案憧萍计詹橐伞殬I農民’,得放下身段先背麻袋?!边@是趙根榮時長掛在嘴邊的話。從事科技工作的第一天,在干凈整潔教室里西裝革履和學生打交道的“科學夢想”就破滅了。學校的前輩對他說:“連地都種不好,怎么搞教學?!痹谮w根榮的記憶中,這樣的科研理念、工作方式在學校里沒有人這樣刻意強調過?!皩W種田,種好田?!背杉夹_@條不成文的崗位要求讓后來者學會了放下身段。

  二十多年前的盈江,雖已從解放初的原始社會狀態逐步改變發展,但各種條件仍然十分艱苦落后,這里除了天高云淡的自然美景,面對的農業工作局面卻是巨大的反差和落伍,解放四十多年,許多群眾仍在重復著“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他的工作任重道遠,他的農科之路從此開始,在此一蹲就是23年。23年前的盈江正在全力進行“兩雜良種”等科技推廣工作,趙根榮和同事們走村串寨,反復辦樣板、開現場會,努力地把各族群眾從傳統的種植方式中慢慢引導出來。至此,每年至少有200天以上在村寨、在田間地頭送技術,帆布包里總是裝滿授課需要用的教材、掛圖、工具、肥料等物品,林果樹下、稻田中、農家小院,隨處可成為趙根榮的課堂,一根樹枝、一抔土壤、幾片樹葉都可以變成他的教具。

  “我家的西瓜苗這幾天病懨懨的,這種什么病呀?”“我家的辣椒葉上有好多蟲眼,要怎么辦?”.......“有困難找趙老師”——趙根榮的微信也因此變成了群眾的“110”。對此,趙老師都一一耐心解答。2011年,他自費從廣西引進南瓜做砧木嫁接西瓜苗技術,農戶每畝西瓜種植節約了200多元的成本。2019年11月初,農戶播下的馬鈴薯,出現了大面積爛種,群眾生產損失嚴重。趙老師得知后,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引導出現爛種的農戶補種或者改種蔬菜、烤煙等冬季農作物;并積極配合鎮農業部門,對種植戶如何選種、購種、播種進行指導,加強種植技術培訓,持續做好跟蹤服務、技術指導,把農戶損失降到了最低?!昂献魃缋镉?畝砂糖橘,比起其它的簡直是顆粒無收,白白投入10多萬了。請你來幫瞧瞧怎么辦吧?”3月3日,趙根榮接到南永村練地砂糖橘專業合作社思志英的“求救”微信??紤]到種植戶的訴求,雖是疫情防控期,趙根榮還是決定到現場看一看。村里一些砂糖橘種植戶得知趙根榮這位“植物醫生”過來,也紛紛趕來橘園學習?!澳闶裁磿r候施肥的?施了什么肥?怎么修枝的……”趙根榮在橘園中找來一根粗樹枝,邊刨去橘子樹根部的土壤邊問思志英橘園的日常管理。趙根榮對橘子樹病情做一番了解后,開出了防治藥方。工作中的甘苦不言而喻,但最大的困難卻是語言不通,這里的群眾少有人會聽明白漢話,在現場還得比手劃腳附上肢體語言才能讓群眾聽明白,于是把常用的詞匯傣譯漢、景譯漢等記在本子里自我作填鴨式學習,時間久了自己也好像真成了少數民族同胞的一員。

  扎根農村執教23年,趙根榮跑遍了弄璋鎮190個村民小組,成了與農民貼心的“植物醫生”,是群眾心里的“神醫”。再后來,銅壁關鄉、油松嶺鄉.......盈江縣15個鄉鎮1個農場也成為了他的主場。引種栽培、繁育推廣各種名、特、新、優良種20余個,協助縣、鎮和學校開展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789期次,培訓農民9萬多人次。如此特殊的科技推廣工作是苦澀的,但卻是充實的,幾經耕耘幾番收獲,當群眾的糧倉逐漸豐盈起來,當群眾叫一聲“趙老師”拉起手唱著歌,當那一杯代表著豐收祝福的景頗水酒、傣家小鍋酒端在手中時,此時此刻,人不醉心已自醉。

  跨國的科技推廣。盈江與緬甸山水相連,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農業部門開展了許多罌粟替代種植項目走出去的工作實踐。趙根榮因為熟知當地土壤、氣候、人文等,“近水樓臺”的成為了緬甸木姐一線的農業專家技術員,他和農業局的干部長期深入境外手把手的幫助當地農民改種換土、推廣農藝技術,大力發展馬鈴薯、糧食、甘蔗、茶葉和經濟林果種植等產業,把許多的荒山和曾經罌粟花盛開的地方改換成了碩果累累的糧倉。在國外的工作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更加注重對自己工作紀律和工作作風的要求,注重與當地群眾的平等交流和感情交融,境外從地方政府高層到許多普通群眾都熟知了中國這位業務精通、工作勤勤懇懇、如“老娘舅”般的“趙老師”。他用自身的努力,把盈江農業科技干部的良好形象永遠的留駐在了異國他鄉。

  奉獻從不言苦。趙根榮走村串寨、進山下地的一幕幕,他身邊的同事總能娓娓道來。別人下田干上兩小時,就上來找水喝。具有“耐旱和抗倒伏特性”的趙根榮站在田里,可以站著干上10多個小時,不叫他吃飯,他不會上來。別人在旁邊指揮農民操作,他要求必須親自下田操作。他像機器設定般熟練精準,沒有“差不多”或者“左右”這樣搖擺的表述與技術操作。他奉行節令就是命令,播種、移栽、施肥,時間不到,早一刻不行;時間到了,刮風下雨都要頂著干完。多少年來,他放棄了數不清的雙休日、節假日,欠下了多少對家人的情,把汗水都灑在了他深深眷戀著的農田里。二十多年趙根榮在邊疆一線農技推廣工作中走來,他覺得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融入了那磅礴的大盈江,道不清說不完,印記在身上的好像只有在高原上常年日曬雨淋形成的、與當地群眾一樣黝黑的膚色,這份本真的色調早已與盈江各族群眾靠得親切,添得深情,并非是想回縣城,只因曾經的選擇和執著,在農技推廣這條路上他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另類美麗的青春。

  疫情下有擔當。@所有人,誰能免費提供一個倉庫,用于暫存群眾捐的土豆?!拔颐赓M提供倉庫作為臨時堆放點,挨公路,運輸方便?!碑數弥叭罕娮园l為湖北捐贈的土豆沒有合適的存放點時,趙老師騰出了自己的倉庫。當看到群眾自發捐來的馬鈴薯堆放雜亂,趙根榮又志愿承擔起了管理員,并協助鎮志愿分隊做好捐贈人員的登記。鎮里統計捐贈名冊時,“趙根榮捐贈1噸、趙紅珅捐贈1噸”趙老師父子倆的名字出現在了名冊里,了解之下才知道,看到群眾在捐資,趙根榮也悄悄買了1噸土豆參與了這次的捐贈,正在州民中上初中的兒子得知后也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1噸土豆,以自己和媽媽的名義參與了捐贈。當旁人問起,他說“子承父業是必需的!”義務獻血、捐資助學、助農幫農,榮譽很多,但他仍在奔跑。

  “讓農民多收三五斗”,這個樸素的人生夢想執著了二十多個春夏秋冬后,化作了趙根榮對科技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化作了趙根榮艱苦奮斗默默奉獻的生動實踐。兩只腳牢牢站在泥土里,守望田野守望精神的天空,趙根榮無私奉獻,把一生的好時光灑在了盈江大地上,貢獻全部心血和才華,不愧是農民新中的“好神醫”。

來源:云南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