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29年與“毒”為伍 守護人民健康的人民英雄
敬業奉獻
北京市
2020年9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陳薇,女,浙江蘭溪人,1966年2月出生,1991年4月特招入伍,1999年3月入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專業技術二級,博士生導師,目前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薇同志1991年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特招入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6年7月任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在此期間,在我院攻讀了微生物學專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完成了生物學專業博士后工作。2011年12月起至今,任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她長期專注生物防御及新型疫苗研究,主持建成全軍生物武器損傷防治藥物重點實驗室和全軍特需生物藥物中試及應急生產基地,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安全專家、軍事預防醫學專家、生物危害防控專家。入伍29年來,特別是擔任研究室主任后,她率領團隊歷時10余年,成功研制出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炭疽疫苗,使我國對相關生物防御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03年非典暴發后,她憑著敏銳的科研直覺,預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為了盡快驗證這一判斷,她率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與當時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病毒零距離接觸,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使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期間,她擔任“國家減災委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衛生防疫組組長,冒著余震危險率隊深入一線,組織編寫了《震后衛生防病30問答》和《衛生防疫與心理援助知識手冊》,為做好震后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持。2014年埃博拉疫情暴發,陳薇率團隊研發出的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時也是首個凍干劑型埃博拉疫苗,并在非洲埃博拉疫區開展了臨床試驗,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零”的突破。

  投身軍事醫學研究事業以來,她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選何梁何利獎、國家杰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求是”獎、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軍隊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帶領團隊獲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團隊、軍隊創新群體獎。以通訊作者在《科學》《柳葉刀》等發表SCI收錄論文79篇,單篇影響因子最高60.3;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31項、I類新藥證書3項、臨床批件9項。榮立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陳薇同志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決策指示,牢記統帥重托,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迅速前出武漢開展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重點圍繞疫苗研發、藥物篩選、檢測溯源、病毒致病機理、成果現場驗證、流行病學調查等緊前開展科研攻關,是我軍第一位奔赴武漢戰疫一線的兩院院士,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充分展現了敢打硬仗、善打勝仗的優良作風,用抗疫科技先鋒的擔當作為踐行了中國軍人的初心使命。

  一是逆行勇當先,推動病毒研究快速突破。接到擔任軍事醫學專家組組長的命令后,陳薇同志迅速抽組隊伍、籌備裝備器材,于1月26日率第一批專家組緊急奔赴武漢。到達武漢后,專家組迅速確立了“全鏈條設計、一體化攻關、短長期兼顧”的工作原則,明確按戰時思維、結果導向,將疫苗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檢測溯源、專家指導、樣本采集、成果驗證、傳播規律研究等工作同步展開,建立起前后方一體聯動、軍地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帶領團隊緊前開展致病機理、流行病學、病原學、病毒傳播規律等研究,探明多病區新冠病毒氣溶膠和物體表面的空間分布規律,首次揭示新冠肺炎患者早期恢復階段炎癥免疫特征;發現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該抗體單獨使用時能發揮高水平的病毒中和作用,有關研究發現為疫苗和藥物設計、病毒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嶄新思路,6月22日該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二是臨危挑重擔,全力攻關新冠病毒疫苗。習主席作出“軍隊科研單位要以最快速度拿出疫苗”的重要指示后,她帶領團隊科學設計腺病毒載體疫苗研發路線,堅持“三班倒”“白加黑”攻關,分秒必爭地推進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的藥學、藥效學、藥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設計、重組毒種構建和GMP條件下生產制備。針對重組腺病毒包裝技術難點,實行3條技術路線并行,優中選優、快中求快,比常規流程節省約一半時間,僅用50天就完成疫苗研發制備。3月16日,該疫苗通過臨床研究注冊審評,并于當日20時18分完成了第一針免疫接種,成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領先美國5個半小時。該疫苗屬第三代基因工程疫苗,使用了重組生物技術,不含感染物質,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長等特點,I期、II期臨床研究試驗結果良好,臨床試驗結果先后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6月25日,正式獲批軍隊特需藥品批件,能夠滿足我軍應急使用保障需求,已在維和部隊接種應用。該疫苗III期國際臨床實驗正在有序推進。  

  三是超前做研判,快速篩選應急防控藥物。疫情突發后,她敏銳察覺到這種前所未知的新型冠狀病毒極有可能存在高傳染性和危害性,當務之急是拿出有效的防控藥物。她和團隊成員放下手中其他課題,立刻著手對現有藥物進行快速篩選,憑借對冠狀病毒多年的研究了解,迅速判斷曾在非典期間保護了1.4萬名一線醫護人員不被SARS病毒感染的“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可能對新冠病毒同樣具有抑制作用,第一時間對“重組人干擾素ω”展開攻毒評價。實驗表明,該藥物在體內外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增殖,被列入軍隊儲備物資應急生產、優先儲備。她帶領團隊僅用24天完成5萬支應急生產任務,第一時間調配4.5萬支供軍隊援鄂醫護人員使用,對實現零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自覺擔使命,推進科研臨床緊密結合。抵達武漢后,針對當時武漢病毒檢測能力嚴重不足,她和專家組在一天內完成了帳篷式生物安全實驗室和檢測平臺搭建,迅速形成對10余種臨床樣本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累計檢測樣本8500多份,準確率達100%。率先提出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技術平臺,有效解決了新冠病毒患者確診、非新冠病毒感染分類的迫切問題,精準判別978例患者新冠病毒、肺炎支原體等22種病原感染,迅速在軍隊定點醫院推廣應用,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帶領專家組多次進入華南海鮮市場,采集多種野生動物咽肛拭子等樣本,開展攜帶冠狀病毒本底及其在野生動物中的進化變異、溯源和傳播風險評估。先后向中央指導組、軍隊前方指揮協調組提交研究報告10余份,為實現患者應收盡收提供重要決策支持。孫春蘭副總理視察專家組工作時指出:“你們這里是科研與臨床結合做得最好的”。近日,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來源:首都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