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16年用愛堅守殯葬事業
敬業奉獻
甘肅省
2020年9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王建國,男,漢族,1972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93年3月參加工作,現任會寧縣東嵐山公墓管理所所長。出生于會寧縣漢家岔鄉鐵木山下的一個小山村,農民的樸實賦予了他善良厚道的性格,鐵木山的厚重賦予了他頑強不屈的精神。從事殯儀服務業的十多年來,他在一個為人避諱,整天哀樂裊裊的環境里,用自己的一片愛心成就了一番普通而又偉大的事業,他的善行贏得了群眾的口碑,他的事跡得到了組織的褒獎,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書寫了會寧殯葬事業的傳奇

  艱難的創業歷程

  2003年,會寧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會寧北城區的紫微山下建設會寧縣殯儀服務中心,并在紫微山建設公墓區。

  隨后,王建國同志被會寧縣民政局任命為殯儀服務中心主任。

  從此,王建國同志開始了他艱難的創業歷程。

  殯儀服務業在會寧歷史上一直是個空白,沒有任何基礎,一切從零開始,王建國上任伊始,除了人手不足外,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當年縣財政捉襟見肘,對殯儀業的扶持力不從心,王建國想申請銀行貸款,但因沒有資產抵押而化為泡影。一無人手,二無資金,王建國一個人站在光禿禿的紫微山下,心里一片茫然。

  怎么辦,難道就此罷手?

  他咬咬牙,開始四處張羅建設資金,首先民政系統的全體職工伸出了援手,他們以工資抵押貸款的方式籌集到了69萬元。有了這些難得的資金,王建國帶著僅有五人的團隊起早貪黑,讓會寧的殯儀服務業終于可以邁開艱難的步伐了。

  冒嚴寒,戰酷暑,經過一年時間的奮戰,終于在一片荒坡上建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殯儀服務中心?;A建設基本就緒,王建國他們馬不停蹄,又開始了墓區的綠化工作,每年春季他都要趁著美好時光栽樹種樹,為了節省資金,他帶領職工將樹苗用人工從山下背到山上,然后又從山下擔水上山栽樹育苗。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位于會寧北河坪新城區紫微山下的會寧縣殯儀中心和紫微山公墓在他們的艱辛努力下終于正式投入使用,自此開始,會寧縣有了第一個殯儀館和公墓區。

  付出必有回報。那時候,當人們登上紫微山放眼望去,但見15萬平方米的公墓區內,6萬多株柏樹郁郁蔥蔥、四季常青,儼然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公園。

  然而,由于殯儀服務中心位于新城開發區,2012年縣委、縣政府根據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提出的議案,決定會寧縣殯儀服務中心整體搬遷至城外。

  一切又得從零開始。

  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建成才十年的殯儀服務中心將要面臨廢棄和搬遷,王建國很是心疼,那些天,他常常一個人默默的在紫微山轉悠,有時候他撫摸著自己親手栽種的樹木情不自禁的流淚。

  但為了配合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為了顧全大局,他又開始了新的征程。經過考察選址后決定建設“東嵐山”公墓。

  新的殯儀館尚未建成,而舊館已經拆除,為了不影響城區居民辦理喪事,王建國帶領職工在冰天雪地里日夜奮戰,用了一周的時間,臨時搭建了700平方米的彩鋼房,解決了喪戶的燃眉之急。

  到了2014年,一個全新的殯儀館和公墓區在東嵐山區建成了,新建的殯儀館環境優雅,宏大氣魄,功能齊全,總投資一千六百多萬元元,總面積5000平方米。綠化種植面積49959.4㎡,新修道路2.1公里,完成了水、電、路三通。修建公墓穴位1000處。安裝了火化爐兩臺,監控等設備。

  如今的會寧縣東嵐山殯儀服務中心已經實現了從遺體接運、整容化妝、遺體冷藏、遺體安葬、骨灰寄存、花圈租售、吊唁、火化、餐飲住宿等一條龍服務。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服務管理,會寧的殯儀服務業都走在了全省縣級殯儀服務的前列。

  無私的奉獻精神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殯葬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由于傳統的偏見,這個行業總是讓人“敬”而“遠”之。王建國說,他剛干殯儀事業的時候,不敢去醫院探望病人,過年不敢走親戚,看見熟悉人不敢說自己是干啥的,擔心被人誤解,有時候看著個別人異樣的表情心里感到很是委屈,甚至難過得想哭。他曾經有過沮喪,有過退卻,有過后悔,但最終在各級領導的鼓勵和信任下,在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下,還是堅持了下來,走出了一條引以為自豪的路子。十多年來,王建國在殯葬服務業中默默奉獻著自己無悔的青春,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

  2007年11月份,正是殯儀服務中心最忙的時候,他多年的老毛病膽結石和闌尾炎再次發作。在醫院的病床上,他一邊輸液治療,一邊打電話安排工作,幾乎沒有個休息時間。醫生和縣民政局負責同志勸他安心養病,做手術徹底治療,但他卻說“我身體素質好,治療一下就過去了,現在正忙,以后再說吧”。十多年如一日,王建國的手機總是二十四小時開機,有時大半夜甚至連著幾個通宵都忙于工作之中,長期如此使他的睡眠質量非常差,身體受到嚴重的影響,但王建國對此卻毫無怨言,仍然兢兢業業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每逢下雨天,怕山水沖毀公墓區的墳墓,王建國總是披上雨衣。拿上鐵锨在公墓區培培補補。

  職工張啟德說:“只要哪個崗位缺人了,王主任就主動頂上去。在工作中,凡是最繁重最艱苦的工作,他都親自動手,處處帶頭,我們都很敬佩他?!?/p>

  他的工作細致而且嚴謹,大到單位的全局工作,小到每一個細節,別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別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到。公墓區那么大的面積,哪個地方有幾個樹坑,哪個地方種的什么樹,王主任比我們還清楚?!?/p>

  退休老干部黎作棟先生對王建國贊不絕口,他說:“縣上選王建國任殯儀館主任是選對了人,他是個實實在在的好人,事業心強,對老百姓熱情、服務周到,而且對殯儀服務業非常精通,老百姓對他心服口服?!?/p>

  對喪戶負責,對逝者尊重

  王建國說,在他心中,逝者不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軀殼,而是和生者一樣有尊嚴的,我們是搞殯葬服務的,一定要讓冰涼的遺體走得平靜、安詳,一定要讓逝者家屬得到最大限度的慰藉。

  殯儀館的工作不和一般工作一樣,每天面對的不是冰冷的尸體就是悲傷的家屬,他經常教育職工要用熱情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房子要打掃得干干凈凈,東西要擺放得整整齊齊。每有喪事,他要及時問候喪主,急他們之所急,想他們之所想,問他們吃好著沒有,住好著沒有,有什么要求,對殯儀館的服務是否滿意。

  有一次,殯儀館來了5具死于車禍的遺體,受傷非常嚴重,慘不忍睹。逝者家屬要求對遺體整容,王建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同整容人員一道反復研究整容方案,并親自上陣,率領大家干了整整一宿,終于將逝者殘缺的肢體恢復到原樣。第二天,當逝者親人看到逝者安詳的遺容時,緊緊握住王建國的手,流著感動的淚水,許久說不出話來……

  王建國注意殯儀館的環境建設,他認為整潔的環境能讓悲傷的心靈稍得安慰。他也重視文化建設,在殯儀館的辦公區域和服務區,布置了《弟子規》和二十四孝的宣傳畫,讓前來辦喪事的家屬及時受到孝親敬老的教育。

  “有了困難我們幫”,這是王建國同志經常給逝者家屬說的一句話。

  蘭化公司退休職工王佑先生說:“我父母九十多歲隨我在蘭州居住,父母的愿望是百年之后能回到老家安葬,我一直擔心父母親的后事因家里人口少而無法料理,我找到王建國談了我的顧慮,王建國同志說,你放心吧,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到時候我一定辦理得讓你滿意,后來母親去世后我給王建國打電話,兩個小時候后王主任打發的人就趕到我家里來了,他的職工認真負責,我母親的后事是在紫薇山殯儀館辦的,殯儀館的職工就像我們家里人一樣,在殯儀館辦喪事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后來我父親去世后也安葬在了紫薇山,在多次的接觸中,王建國同志認真負責的精神讓我們一家非常感激,王建國對我們太好了,他實在是個好人?!?/p>

  2014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地震中有5名會寧務工人員遇難,王建國得知這個情況后,及時聯系逝者家屬,不但免費派車去青海玉樹接運遺體,而且免費給逝者提供墓地,免費舉行葬禮,既安撫了逝者家屬的內心傷痛,又減輕了逝者家屬的經濟負擔,而且以實際行動支援了災區的抗震救災工作。

  2014年春季,一位姓牛的女士來到殯儀館,她找王主任說,公公婆婆的墳墓因為修公路需要搬遷到公墓區,但是自己孤兒寡母,加上還要供給孩子上學,實在是無能為力??吹脚E繉κ湃ス诺囊黄⑿?,王建國非常同情并幫她解決了困難,牛女士為了表達對王建國的感激之情,想用自家最好的一壺胡麻油感謝,幾次打電話都被王建國拒絕了。他的回答很簡單?!拔覀兙褪翘姘傩辙k事的。我們對你的照顧是應該的?!?/p>

  2009年6月楊崖集鄉一死者的家屬因糾紛問題而情緒過激,王建國就積極配合家屬及公安部門,并免費派靈車將逝者送定西火化,墊交了費用,還免費提供了墓地、墓碑等。

  由于殯葬事業的特殊性,殯儀館職工在他的帶領下,總能將心比心,即使少數家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們也能耐心解釋,能滿足的要求盡量滿足,對解釋不通,甚至辱罵的,也決不頂撞,殯儀館建館十幾年,王建國同志以實際行動贏得了人們的良好評價。

  人性化的管理

  王建國說,他是用心管理職工的,以心育人,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他在管理上的要求是,管而不嚴,放而不散,散而不亂。

  王建國經常教育職工,孝敬父母親是小孝,把孝敬父母的心用來對待所有的老人是大孝,從事殯葬服務業其實就是行大孝。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職工家里有老人的,他每年春節都要去看望,家里有困難的,他一定想盡辦法去幫忙,即使單位上的大齡青年結婚,年老職工娶兒媳這些事,他也要像自己的事情一樣操心辦理,哪怕是很小的細節,他都能想到,能關顧到,讓職工們能安心工作,沒有后顧之憂。

  殯儀館職工武承實說:“王主任對我就像對待他兒子一樣,對我的關心讓我感動得要哭,我家里困難,我妻子和我母親都有病,常年吃藥,妻子每年吃藥要花一萬多元,母親有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家里還有三個上學的孩子,一家人就靠我綿薄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有一年的冬天,天氣寒冷,可是我家里連買炭的錢也沒有,家里冷冷清清。一家人正當犯愁之時,突然聽見有人敲門,我打開門一看,原來王主任親自上門為我家送煤炭來了,還給我母親買了保暖內衣,當時把我們一家人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總是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我們面前。王主任知道我每天要給母親喂飯,夜間輪流值的班,我可以不值,偶然遲到早退,王主任也不過問,因為他知道我都是為了回家照顧母親?!?/p>

  殯儀館職工劉姝秀說:“王主任不但對自己單位的職工非常關心,而且對在單位臨時打工的下苦人也非常關心。他從不拖欠下苦人的工錢,哪怕只干了半天,也會及時付給工資?!?/p>

  以心換心,王建國就是用這種人性化的管理和對職工無微不至的關懷贏得了全體職工對他的尊敬!

  先做人后做事

  一個人被少數人夸為“好人”并不難,難的是被大家夸為好人,因為這至少得有大半輩子 “好事”積累。而王建國同志正是一個積累了大半輩子“好事”,被大家稱作是“好人”的人,在會寧,只要認識王建國的人,說起王建國來沒有不夸他的。

  從事殯儀服務業讓他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他說人生短暫,因此要活得堂堂正正,做該做的人,做該做的事,與人不爭,于事不爭。他常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王建國是一個孝子,他平時不管多忙,但一有時間就給父母親打電話問候,每次回到鄉下,首先要給父母親洗頭洗腳、刮臉剃胡。爭取和父母多待一會兒,多陪老人家聊聊天。

  2014年5月,正是殯儀館建設的關鍵時期,王建國沒日沒夜的堅持在第一線。他的父親肺心病發作,病情非常嚴重,但老人還是不讓告訴王建國。最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兄弟給王建國撥通了電話,告訴了實情。王建國接到電話后趕快前往,一路上,他似乎感到父親的心與自己的心有一條線連著,自己分明感到父親的心在呼喚著自己。

  “爸,兒子不孝,陪你的時間太少了……”,好不容易來到父親的床前,一聲“爸”還沒有叫出來,淚水已經奪眶而出——這居然是他與父親的最后一次親近。

  王建國說:“我覺得孝不是給人看的,作為人子,本來就應盡孝。用過去的話說,如果一個人不孝,就不配當人子了”。他說:“回到家能叫聲“爸”,叫聲“媽”是一種幸福,是一種精神支柱?!?/p>

  “兄弟睦,孝在中”。在家里,他總是和弟兄們坐在一起給他們講如何處世為人,如何孝敬老人,弟兄們沉浸在溫馨的氛圍里,其樂融融,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王建國并沒有滿足目前的現狀,他正在籌劃著新的藍圖,他的目標力爭是嵐山道路林蔭化,嵐山館址園林化,嵐山公墓風景化。他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把會寧的殯葬服務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優秀行業——他正在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著。

  2010年11月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工作先進個人”;2014年11月被甘肅省民政廳評為“全省行風建設先進個人”;2016年12月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05月榮獲第十一屆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2019年03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評為“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范”。

來源:甘肅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