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林
病魔擊不倒的駐村扶貧“老黃?!?/div>
敬業奉獻
湖南省
2019年7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易曉林,男,1963年2月出生,湖南省洪江市人,洪江市國家稅務局干部。2015年5月,有著16年糖尿病病史的易曉林主動請纓成為洪江市沅河鎮堰橋村第一書記,他拖著病體,將自己的心血澆注在這個偏遠貧困的山村,結出了脫貧致富的累累碩果,感動了純樸善良的村民百姓,他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堰橋老黃?!?。

  帶著濃濃的鄉情,主動請纓去扶貧

  易曉林始終記得:30多年前,沿著雪峰山彎曲陡峭的羊腸小道,帶著從左鄰右舍拼湊攏來的學費,離開貧窮的家鄉,輾轉外地求學時,父親語重心長的囑托:“孩子,以后無論有多大的出息,都不能忘本!”

  走上社會后,易曉林帶著這份情結傾心為基層群眾辦稅,成了老百姓最信得過的“稅官”。到國稅局工作以后,易曉林心心念念的還是那份鄉情。

  2015年4月,洪江市國稅局召開脫貧攻堅動員會,易曉林當即報名,主動請纓到該市沅河鎮堰橋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這倒讓局黨組犯難了:“村里條件艱苦,你患糖尿病十多年了,能把工作干好嗎?”

  面對于局黨組的擔憂,易曉林底氣十足:“我在雪峰山農村長大,對農村工作熟悉”,“以前在基層收稅,經常與老百姓打交道,我有群眾工作基礎!”“去了村里,我可以多買些藥帶過去,打胰島素我自己會操作?!?/p>

  對于易曉林這一決定,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我堅決不同意,你糖尿病已經16年了,肺部感染,足底病變,萬一你倒下了,單位有同事可以頂上來,可對家里來說,那就是天塌了!”可妻子也知道,易曉林內心認定了的事,反對無效,只能千叮萬囑他要保重身體。

  易曉林將一袋袋生活用品塞進車里,毅然前往堰橋村。

  首創二維碼檔案,動態管理更精準

  洪江市沅河鎮堰橋村離市治黔城只有33公里,但與城市相比卻是一番迥然不同的天地。堰橋村土地零散、收益低,農業基礎薄弱,無特色增收產業。村里沒有企業,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貧困村。

  踏上村里的崎嶇小路,眼前的一切,讓易曉林似曾相識,他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努力,讓堰橋村舊貌換顏。短短29 天,易曉林的足跡踏遍全村14個村民小組,1520 名村民和80 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他全部做了筆記,集結成一本厚厚的走訪記錄。由于人口分散,道路多,易曉林還手繪了村情地圖,每天翻閱。

  為了更便捷掌握貧困戶具體情況,易曉林按照“一戶一檔”標準,在全省首創貧困戶二維碼檔案,把扶貧臺賬裝進手機,幫扶工作實現了24小時不下線,既便于幫扶人隨時掌握貧困戶情況,又利于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實現精準扶貧。2016年9月,洪江市精準扶貧檔案管理現場交流會在堰橋村召開,郴州市扶貧辦專門前來取經,“二維碼”移動扶貧檔案獲得了省、市各級領導的好評。

  基礎設施要先行,特困幫扶顯真情

  易曉林知道,摸清了村里和貧困戶的家底,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要脫貧,村里的工作千頭萬緒。

  堰橋村八組還有一段200多米的泥土路,是連通鄰鄉江市鎮的出行要道,一到下雨天,通行都成問題。易曉林把情況匯報給了局黨組,并請局黨組到堰橋召開了一次特殊的現場辦公會,從辦公經費中擠出7萬元拿來修路,不到一個月時間,水泥路就拉通了。80多歲的張紅蓮老人拄著拐杖特意到新路上走了走,激動萬分:“天天盼,終于修好了,現在就算走了,也沒什么牽掛了!”

  這段“腸梗阻”打通后,易曉林繼續多方奔走于相關部門,為全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爭取支持。兩年多來,共向各方爭取到30多萬元扶貧物資,對接落實170余萬元項目資金,村里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

  2015 年春節,村支書打來電話,堰橋村老炭沖組91 歲的楊世坤老人住到豬圈里了。來不及告訴家人,易曉林立即趕回堰橋村。原來,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取暖時不慎將小兒子家燒了個精光,不僅失去了安身之所,還殃及了兩戶鄰居。在周遭村民的幫助下,老人將空置已久的豬圈簡單收拾了下,幾塊板磚,一塊木板,兩床單薄的破被,臨時住所寒酸無比。當看到老人裹著破棉襖,在豬圈中凍得瑟瑟發抖的樣子時,易曉林分止不住淚眼朦朧。他趕緊為老人協調了住所,并到鎮上為老人購置了生活用品和防寒物資。同時,易曉林撰寫倡議書,號召全局干部職工為3戶受災群眾捐款。當易曉林把募集的7000 余元送到村民家中時,他們握住易曉林的手,熱淚盈眶。

  扶貧要下繡花功,脫貧得靠“自己長肉”

  易曉林覺得,扶貧不是養貧,重點是謀思路、助產業。幫助貧困村甩掉帽子,不能只向上要資金、要項目、要政策,必須下足“繡花功夫”,實現“靠自己的骨頭長肉”。

  他請來洪江市的農技專家指導貧困戶改良品種,調整種養殖結構,培育出了一批學科技、用科技的致富能手,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通過發展種養殖業脫貧致富。堰橋村民楊仁軍以前在海南島搞水稻制種,欠了一屁股債,易曉林鼓勵他回來養豬,幫助申請15萬元貸款,又請人教他技術。楊存軍說:“我去年就把‘貧困帽’甩了,現在存欄200多頭,越養越有勁了!”

  為了鞏固扶貧成果,更大力度刺激村民熱情,2016年底,易曉林在堰橋策劃舉辦了結對幫扶聯歡會,開展扶貧知識及農業知識搶答活動,并對脫貧致富能手進行表彰。村民們在歡快輕松的活動中熟知了扶貧政策,激發了脫貧熱情。

  貧困戶楊思銀得知種植規模大有優惠政策,2016年種植水稻30畝,獲“種糧能手”稱號后,今年將種植規模擴大至60多畝,收入可達10多萬元。

  楊仁友去年種了26畝水稻,與種糧能手獲獎標準差4畝,今年種了32.8畝,并在扶貧隊幫扶下申請小額信貸5萬元,購買了8000羽雞苗,力爭種、養能手“雙獎項”。

  不但要眼前脫貧,還要長遠致富,易曉林與堰橋村村支兩委科學謀劃,一批產業基地相繼建成。

  2017年4月,洪江市國稅局出資7萬余元購買3310株種苗,以貧困戶小額貸款入股的形式,投資38萬,在堰橋村種植酥脆棗33畝。目前,棗林漲勢良好,預計全部掛果后可實現年收入30多萬元。此外,還建了70畝“丑八怪”名優柑橘基地。村集體引進了6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結束了村里多年來集體經濟空白的歷史。

  堰橋村貧窮落后面貌一天天在改變。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980 元提升至3500 元,全村80戶貧困戶中75戶已經實現脫貧,堰橋村該村也成為洪江市首批脫貧出列村,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范村”。易曉林被洪江市委授予“洪江市優秀共產黨員”“洪江市優秀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光榮稱號,榮立三等功,贏得了堰橋村民良好口碑。

  病魔只是磨刀石,病痛能用忙來治

  2015年9月,在堰橋村村部5公里外的大禁山水庫大壩下,易曉林眼前一黑,倒在地上,同行的老支書詹舜忠急得老淚縱橫,情急之中,詹老從易曉林的口袋里找到了幾粒水果糖,灌進他嘴里,一袋煙功夫后,易曉林才慢慢蘇醒過來。

  2016年10月,駕車前往堰橋村的易曉林低血糖發作,視力模糊,直冒冷汗,他渾身發抖地將車頭刮擦著公路內側的土坎停了下來,顫顫巍巍地爬到路邊馮會計家的橘林摘下一個青澀的橘子塞進嘴里,片刻之后,才穩住了神。

  這兩年易曉林因糖尿病多次住院。醫生如此告誡他“不能再累了,否則病情還會加重?!薄懊梢灾尾??!币讜粤诌@樣回應,他沒有停下。

  “很多人問我后悔不后悔?我說不后悔,還是那句話,堰橋村一戶不脫貧,我就一天不撤崗?!币讜粤值脑捳Z鏗鏘有力,他已真正將自己融入到堰橋村之中,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俯首甘為堰橋村民的“老黃?!?。

來源:湖南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