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環小學教師集體
接力堅守37年 只為農村留守娃的幸福
敬業奉獻
河南省
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河南省舞陽縣保和鄉朱耀環小學教師集體,他們人數最少的時候只有5人,現在有19人,從1982年開始,這群老師一心撲在農村教育第一線,接力堅守37年,共同為農村兒童撐起了希望的藍天。

  1982年,朱耀環小學成立,當時全校120多個學生,只有5個老師。那時候,條件比較簡陋,他們用的教室都是磚瓦房,到1999年的時候,全部成了危房,要被拆除,老師只好帶著學生到村中閑置的民房里去上課。

  2000年,村民集體捐資在原址建了一座教學樓,由于學校位于三里河的河堤旁,一到汛期,三里河洪水泛濫,經常會把校園淹了。學校沒有院墻,沒有大門,沒有操場,四周雜草叢生,地面低凹不平。當時,學生家長紛紛托親靠友,把孩子轉到外地上學。留在該校上學的幾十個孩子,幾乎全是父母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

  然而,老師們并沒有因為學校規模小、條件艱苦等客觀原因而降低工作標準和對自己的要求。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老師們用廢棄的門板當版面展示學生作品;在用過的條幅背面貼上紙、寫上字表明活動主題;沒錢買書,每周就把古詩文用一張紙貼在教室門上供孩子閱讀,美其名曰“門”文化;給每月評出的文明標兵都照一張照片,所謂的照片,實際是用A4紙拉出的黑白圖片……走進校園,碰到任何一位學生,無論他們在干什么,只要看到您,都會停下來很有禮貌地向您鞠躬打招呼:叔叔(阿姨)好?!督逃龝r報》、《漯河日報》等新聞媒體還對他們這種做法進行了報道,學校連年被上級部門表彰,外流的孩子也逐漸轉回來上學。

  為了盡快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老師們決定不等不靠,自己整修校園。2010年,想方設法為學校拉起了圍墻、建起了大門。2011年夏天,氣溫高達40度,為學校硬化路面,校長王艷霞帶領全體男女教師上工地抬沙子,攪拌水泥。學生家長聞訊,也紛紛來到學校幫忙,并自發找來了三臺攪拌機。廣大干部群眾對此贊不絕口,而全體教師卻曬得身上起了一層又一層皮,一沾水,疼痛難忍,但他們沒有一句怨言。

  就這樣,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校園里開辟出了第一片可做操場的平地,建成了第一個花園,栽種了第一棵花草,修出了第一條甬路……一個破舊的學校換了新顏:校園規劃整齊,四季有花,處處聞香,墻壁潔白,教室寬敞!

  環境的變好只是第一步,如何教育好全校學生,成了老師們牽腸掛肚的問題。他們經常對學生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放心走吧,我們一定會擔負起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責任!”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和日常生活情況,老師們常以發微信形式,源源不斷地傳送給在遠方打工的父母。

  為了讓學生學有特長,校長王艷霞到北京求見著名教育家、北京音樂家竹笛協會藝術總監周波教授,訴說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拳拳真情深深地打動了教授,在周教授無私的援助下,2018年5月,學校成立了“賈湖笛文化留守兒童樂團”,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藝術修養,極大地豐富了留守孩子的童年生活。

  當年暑假,緊鄰學校的三里河儲滿了水。學校的留守兒童幾乎處于沒人看護的狀態,安全問題難以保障。全體教師自發的把留守兒童組織起來,和周教授的弟子們一起教孩子們吹笛子。整個暑假,他們沒有任何報酬,更沒有一分錢的加班費,全是憑著一顆愛心在無私奉獻。朱向陽老師父親病了,他晚上在醫院守護,白天照常到校上課;高亞、朱雪俠夫婦都是該校老師,孩子病了,拿完藥抱著孩子來到學校上課;音樂教師朱盼盼回家給孩子喂奶的時候,還通過微信指導孩子們吹笛子……2018年底,在舞陽縣春節團拜會上,留守孩子一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

  暑假,老師們給留守孩子熬避暑的綠豆湯、發降溫的冰激凌;寒假給孩子們煲去火的蓮子粥。老師們精心的呵護,撫慰了留守兒童孤獨的內心,音樂讓孩子們變得自信、自立、自強,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李娜被評為“漯河市十佳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劉嘉鑫被選拔為“中國少年先鋒隊漯河市第四次代表大會農村留守兒童少先隊員代表 ”。一次家長會后,留守兒童劉會樂的奶奶拉著校長王艷霞的手,老淚縱橫地說:“要不是老師寒暑假、星期天都不休息,教俺孫女,對俺孫女好,俺都不知咋向她父母交差,老師好啊……”

  在外務工的家長們為表謝意,自發的給學校捐贈了價值6萬余元的草坪、防滑墊等物品;馮河村張振乾親自把周教授接到家里,管吃管住,還給學校捐贈了價值6萬余元的風景樹、用于美化校園。在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朱耀環小學先后獲得“舞陽縣十佳花園式學?!薄颁鸷邮械掠ぷ飨冗M集體”“漯河市十大幸福沙澧優秀兒童之家”“2018年度漯河好人集體”等稱號。

來源:河南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