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庭
扎根新疆沙漠植樹治貧 60年堅守出一方綠洲
敬業奉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62年前,1957年,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生劉銘庭,主動要求到邊疆去,用科學技術為人民服務。62年過去了,他扎根大漠戈壁,防沙治沙的同時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他被當地群眾親切的稱為“劉紅柳”,他也正如同紅柳一樣,用堅守,呵護著一方綠洲、一方百姓的需求,無論怎樣的起起伏伏,困難艱辛,他都無怨無悔。

  如今,進入劉銘庭在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的大蕓種植場,很難想象這里當年就是一片荒漠。當年,他帶著老伴儲慧芳來到了這里,并且把家也安在了這片荒漠上,從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路,到如今成排的樹林,規劃有序的試驗田,都是兩位花甲老人和當地群眾一點一滴建設出來的。劉銘庭不僅手把手教維吾爾族群眾種樹、種紅柳、種梭梭、種大蕓,還一句一句教會他們說漢語,教他們知識。

  買吐地的父親早亡,母親帶著他和弟弟,生活非常困難,劉銘庭讓他學種大蕓,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不僅發工資,借給他錢結婚,買房子,還鼓勵他離開農場利用技術多掙錢。買吐地現在也有了三個孩子,大兒子已經上了大學,提及劉老和他老伴,他覺得他們就是他的爸爸媽媽。

  大蕓種植場建設初期,劉銘庭用自己和老伴的積蓄與退休工資請了100多名當地群眾來務工。為了貼補開支,夫婦倆種了點西瓜,每當到各鄉村巴扎上賣西瓜時,劉銘庭都帶著自己打印好的大蕓圖片,給維吾爾族群眾們推廣這種能帶來致富的種植項目。 2003年,劉銘庭獲得全國大蕓種植的第一個發明專利,緊接著又成功研發出大蕓“開溝播撒高產法”,從那時起,劉老一直把技術無償教給周邊群眾。20多年間,他手把手教會了上百位維吾爾族群眾種植大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近幾年,劉老歲數越來越大,腿疾加重,但只要老鄉需要,他依然會到現場親自幫忙。劉老和老伴去年11月份才從農場回到他們在烏魯木齊的家,兩位老人的家非常簡樸,每個房間的墻上掛的都是大蕓、紅柳、大蕓種植戶的圖片,兩位老人的衣著和日常飲食也非常簡單,但是從劉老寫得密密麻麻的記錄本里,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細致。

  62年的扎根邊疆,62年的科技為民,劉銘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畢業時立下的報國誓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蘭州大學立足西北,服務西北,“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在劉銘庭的身上,清晰可見。雖然已經是耄耋老人,但他依然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把自己所有的科研知識,都奉獻給這片他奮斗了一生的土地,奉獻給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來源:新疆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