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險峰
基層農藝師躬耕農業科研30余載 潛心水稻育種助推農業發展
敬業奉獻
安徽省
2019年2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吳險峰,男,漢族,1969年1月出生,現任廣德縣農科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

  事跡簡介:他是頭頂烈日、腳踩爛泥、彎腰弓背,水稻田間的“農民”,他也是全國“南繁”先進個人,“安徽好人”,近年來連續獲得安徽省星火獎一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參與省農科院水稻所研究獲安徽省科技一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為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質的改善發揮了巨大作用。30多年來,吳險峰躬耕于農業科研沃野,專情于水稻種植事業,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譜寫出科技工作者無言的贊歌。

  自1986年參加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水稻新品種選育、引進和示范推廣工作,在這一崗位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30多年躬耕在農業科研的沃野上,為農民、為農業激情燃燒,無私奉獻,為培育水稻新品種作出了貢獻。雖然很苦很累,但無怨無悔,一路走來,灑滿艱辛和汗水。

  扎根基屋,堅持科研

  吳險峰16歲就參加縣農科所的水稻研發工作,因為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農科所的科技人員,而且都是安徽省雜交水稻工作的奠基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從骨子里就樹立起堅守與求實的科學精神,甚至為了水稻育種工作,放棄當兵和提干從政的機會,專心種水稻,走上一條艱辛漫長的農業科研和農業新技術推廣的人生道路?!澳瑘允?0多年,才有了如今的成績,也了卻了父親的事業遺愿?!?/p>

  從事水稻育種就像選拔賽,每年要從1萬多個基礎材料中擇優選用,必須對“選手”了然于胸。雜交育種是從創造變異到選擇變異的過程,從數以千計的創造變異中選擇出優良變異,并加以固定,其難度不是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是難以想象的。水稻育種不同于在實驗室搞科研,給水稻雜交進行人工授粉,必須要在夏天最熱的時候進行,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迎著熱浪鉆進水稻試驗田里,這項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還要極其細致,不親自做印象就不深,做育種的,要和時間賽跑,萬一有了差錯,一錯就是一年,特別是一些珍貴資源,錯過了季節就是一年,這是輸不起的。

  廣德縣農科所,科研工作條件相當艱苦,沒有實驗室和儀器,只有肥沃的田野,燦爛的陽光。創新的工具只是一支筆、一本記載本、一把獨腳木橙、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架天平等一些較原始工具,來進行試驗數據的采集、記載、比較。一年360余天,除了特殊的天氣環境,一般每天都要在田間工作十多個小時。

  天涯育秧,海南煉人

  他像一只候鳥,在廣德與海南之間來回奔波了三十多年。水稻育種研究不同于實驗室的科研,為了加速水稻品種世代進程,必須進行“南繁北育”,即秋冬季去海南育種,春夏季節再將“南繁”育成的種子帶回廣德“北育”,一年四季都得在炎熱中煎熬,年年如此。每到秋季,他和同事就像“候鳥”一樣背著親本種子,登上南下的火車,乘車換船,整整7天,來到距三亞20多公里的部隊農場,進行加代育種,一直干到第二年4月,再帶著育成的種子趕回安徽廣德播種。這樣不停地種和收,育種效率就會提高2倍。不知情的人以為在海南育種是一種待遇,可是去過的人都知道,育種基地工作和生活條件有多艱苦?!?0多年前,是我的父親把我帶上這條艱苦而光榮之路?!眳请U峰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起,每年秋季,他都隨父親、哥哥及其他同事,背著種子,坐好幾天的火車,來到海南育種。當時的海南空曠荒蕪,居住地只有一個部隊養豬場。他和父親開荒種地、砍柴做飯,而且長期停電?!拔孟x叮咬、螞蟥遍地、炎炎烈日的高強度紫外線,使得在田間地頭上猶如上烤下蒸?!碧貏e是水稻抽穗揚花時忙于田間雜交授粉,頭頂烈日、腳踩爛泥、彎腰弓背,常常是一身臭汗,一身泥水,一直到下午1點多鐘,又餓又累,腿都抬不起來,比農民還苦,終日在高溫烈日下工作,越是高溫越要干。但只要育出好稻種,眼前就發亮,根本不覺得累。

  30多年來,沒有幾個節日吳險峰是和家人一起過的。尤其是萬家團圓的春節,自己只能獨自一人堅守在天涯海角的試驗田里,或忙著栽插,或放水除草,或觀察水稻性狀,記載相關試驗數據?!叭缃竦娜兆釉絹碓胶?,好歹能發個短信或微信,以前大年三十,連打電話的條件都沒有!”

  天道酬勤,科研結碩果

  如果順利的話,培育一個新品種可能就要近十年的時間。有時幾年辛苦下來,總是失敗多,成功少,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沒有奉獻敬業精神真的是很難撐下來,在老一輩專家的鼓勵和單位領導、同事的支持下,渡過了一個個難關。30多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吳險峰長期參與承擔省農科院水稻所主持的安徽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參與承擔省農科院水稻所主持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先后參與和主持育成“協優63”、“皖稻32”、“皖稻86”、“廣兩優4號”、“ 廣粳糯2號”等水稻新品種通過審定。育成兩系不育系“廣選S”、“廣18S”,三系不育系“廣香5A”等不育系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鑒定。在水稻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為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質的改善發揮了巨大作用。吳險峰連續獲得安徽省星火獎一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參與省農科院水稻所研究獲安徽省科技一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一種雜交水稻的制種方法”通過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皬V選S”獲得新品種保護授權。而吳險峰主持選育的“廣兩優4號”雜交稻,已在國內大面積推廣種植。

  近年來,吳險峰又開始了攻克雙季晚粳不抗稻瘟病這一難題,埋頭研究于廣德南部山區,現已成功培育出系列耐抗稻瘟病新品種。其中,“廣粳16”,在蘇皖兩省大型品種推薦現場會上,得到了肯定與認可,并預計三年內,將成為年種植規模超800萬畝的“大品種”。

  他勤于學習,在長期親身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經驗,撰寫了二十多篇科研論文,《優質早熟香型三系不育系廣香5A的選育》;《水稻亞種間優勢利用廣系和恢復系的選育研究》;《兩系雜交秈稻新組合廣兩優4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安徽中秈稻主要產量因子結構研究》等先后在《雜交水稻》、《安徽農業科學》、《中國農村科技》發表。

  農業事業的未來必須建立在代代傳承的基礎上,吳險峰身體力行,向廣大年青人證明,只要一心專,就會出成績,希望越來越多的年青技術骨干加入水稻種植事業中來,為祖國的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安徽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