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政
第一書記兩年訪問169貧困戶 修路改電為致富
敬業奉獻
四川省
2018年4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高軍政,男,漢族,生于1976年11月,現任達州軍分區政治部副團職干事。

  自2015年4月下派大竹縣金雞鄉金雞村任第一書記后,堅持沉到最基層,住進群眾家,和群眾零距離接觸,在基層俯下身子學,摔開膀子干,二年來,他風雨無阻地用腳步丈量著民情,用真心服務換取著民心,扶貧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村情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基層干部群眾的高度認同。2016年7月,村黨支部被達州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實現了由“軟弱煥散黨組織”向先進的蛻變??h委書記批示將金雞村脫貧攻堅經驗轉發全縣并上報。扶貧工作事跡先后被中央七臺軍事新聞、《戰旗報》、《四川農村日報》、《國防時報》、《達州機關黨建》、達州市電視臺、大竹縣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報道,本人被省軍區記“三等功”一次,被達州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擁政愛民先進個人”,被評為大竹縣“扶貧攻堅十大好人”。

  一、克服巨大困難,扎根基層奉獻。2015年剛駐村才一個月,高軍政母親就發現癌癥擴散發生骨轉移,患病期間生活已無法自理,母親去世后父親又患冠心病并高度懷疑前列腺癌,三次住院檢查治療。當時村里的各項工作剛剛鋪開,各項扶貧工程正緊密鑼鼓的進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強忍悲痛,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奮戰在扶貧一線。從小生長在城市的他從未觸及過農村工作,連什么時候栽秧什么時候收谷子都不知道,但看到貧困群眾那強烈而悲切的脫貧呼聲時,他的心靈被震撼了,一種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竭盡全力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為及時轉變角色,他認真向鄉鎮干部或村干部和群眾學習,學習他們抓農村工作、聯系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的經驗做法。為精準掌握貧困戶信息,他揣著一本駐村工作民情記錄本走家串戶,沒有車,就坐摩托,沒有摩托,就靠兩條腿行走。每天至少要走訪10多戶農戶,有時剛巧遇到有些農戶不在家,不得不走很多次回頭路。二年來跑遍了169戶貧困戶的家和全村各個角落,磨爛了兩雙迷彩膠鞋。通過登門串戶與貧困戶交朋友、拉家常,傾聽群眾呼聲,記下群眾的意見建議200多條,整理報表資料300多頁,完成3千多字的2份調查報告,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基礎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群眾脫貧愿望等第一手資料,找出貧困的主要癥結,為精準扶貧選準了突破點,通過群眾提路子、干部出點子、共同想法子,采取“一戶一策”方式,將幫扶部門、掛包干部、貧困戶脫貧規劃、幫扶措施、實施時間、幫扶成效等建立工作臺賬,確保扶貧困工作“實打實”。

  二、強化組織建設,夯實發展基礎?!稗r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他堅持把抓組織建設放在首位,對村干部實行績效管理,嚴格考核,逗硬獎懲,倒逼村干部履職盡責。設立科技致富、村道管護、義務服務、政策宣傳等10類崗位,為黨員設崗定責。實施“三向”培養計劃,將8名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將15名優秀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2名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壯大了村級干部后備力量。組織開展了2015年“黨建工作十件大事”和“脫貧攻堅十件大事”評選活動,制定了2016年黨建工作預決算表,讓以前掛在墻上、寫在紙上的制度落地落實,形成規矩、變為常態,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日益凸顯。在精準識別貧困戶和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資金管理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時,多次召開“村民說事會”征求群眾意見建議,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制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贏得了群眾支持和信任。在扶貧幫困的路子上,他認為“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按照“治貧先治愚、脫貧先脫俗”的思路,他編寫了“村規民約三字經”,將“要脫貧,當自立,村干部,要盡力”寫入民約。同時,將扶貧開發政策、扶貧工作規劃等內容編寫成詩歌20余首,廣泛宣傳,使廣大群眾看到精準扶貧既有政策遵循,又有資金項目支撐,打破了坐等觀望、因循守舊的思想堅冰和觀念桎梏,提振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催生了勤勞創業的內在動力。

  三、緊盯扶貧目標,認真履職盡責。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著手,針對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制作了“便民服務卡”,使群眾辦事應急一卡通,找得到人、辦得了事。針對文化娛樂設施單調的問題,協調資金10萬元,把原來單一的辦公場所擴建為村民活動中心,村民第一次有了融辦事、學習、娛樂為一體的“中心廣場”;針對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協調完善了村衛生站器材設備,開展了新農合保險和健康知識宣傳,選送10戶有治療價值的貧困戶到達州華康醫院進行免費體檢治療,受治群眾身體恢復良好,以健康的身體投入生產勞動;針對基礎設施差的問題,協調建成車行橋1座、飲水池2口、硬化村組通公路8公里,生產便民路8.8公里,改造全村0.4千瓦電線34.279千米,安裝變壓器6臺,安裝電桿202根,新建20米高移動信號基站1座,架空光纜5公里,開通了寬帶網絡;針對群眾勞動力少、產業發展難的問題,探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新成立香椿和黃荊樹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把零散種植的貧困戶組織起來,在專業合作社和金融機構信貸、社會力量的支持下,解決了缺乏資金、技術等而無法發展的困境,初步形成了以香椿、黃荊葉、蠶桑、柑橘四大種植產業加豬、羊、雞、鴨等養殖業的“4+4”扶貧產業,群眾收入不斷增加;建立縣鄉村干部“一對一”包戶掛聯制度,為169戶貧困戶每戶都照了相、建了檔、立了卡,實行了貧困戶建檔立卡動態管理,采取上門走訪、結對幫扶、送資送智等方式,為貧困群眾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送信息、送培訓,因地制宜制定脫貧計劃和脫貧措施,2015年、2016年共幫助91戶貧困戶、249人找到致富門路,摘掉貧困“帽子”。

  四、關心弱勢群體,傾心竭力服務。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于貧困戶的來說,他們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對于那些因殘、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來說,他們的心理更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潰的邊緣。為高軍政在十分注重對這類貧苦戶的心理疏導,采取精神扶貧。貧困戶邱賢德,家有三口人,妻子患神經病離家出走,二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在小學就學,生活黯淡無光,在村里見人“不抬頭、不說話”,透露出深深的自卑。高軍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他經常到邱賢德家講解目前的扶貧政策,同時幫助邱賢德送去了生活必需品,落實了危房改造項目資金,免費送去了5只雞苗、鴨苗,鼓勵發展小家禽養殖,最近又幫他入股豬牛養殖,使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現在邱賢德走路腰板也硬了,見人也熱情了。他感慨地說:“沒有高書記,我真的以為我就要一直這樣窮下去?!?5歲的貧困戶張明全患肺氣腫多年,走路都需要扶著拐杖,基本喪失勞動力,成為致貧的原因,高軍政了解后,協調軍分區醫療所多次上門診療,2016年9月,在分區首長的大力支持下,將張明全送到達州市華康醫院免費治療,出院后張明全已丟掉了拐杖,自己可以養雞養鴨和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身體好了,收入增加了,張明全逢人就說:“解放軍好,高書記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的金雞村伴隨著一條條扶貧路的延伸,帶動了村域經濟的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交通狀況、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發生明顯改善,香椿、黃荊葉、蠶桑、柑橘四大種植產業加豬、羊、雞、鴨等養殖業為支撐的“4+4”扶貧產業形成規模,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明顯改變,群眾都說扶貧使金雞村經濟社會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而第一書記高軍政就是“快車道上’的領路人.

來源:四川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