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德
村支書38年帶領村民致富 將“三靠”村變成明星村
敬業奉獻
湖南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王再德,男,湖南省長沙縣黃垅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湖南省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農村百名優秀支部書記帶頭人,省委“三嚴三實”教育典型代表之一,長沙縣首屆道德模范。王再德40年來始終堅持務實謀事、勤奮干事、積極成事、嚴于律己、嚴于用權、嚴于修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領帶動他的團隊共同創造了黃龍新村的強村富民夢。

  全心全意謀發展

  1976年秋,三十歲的王再德被選為黃龍新村黨支部書記。當時,面對村民一年忙到頭仍無法解決溫飽的無奈,王再德向鄉黨委書記提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要求,“我當村支書,不干則已,要干就要干十年!”鄉黨委書記詫異地問為什么,他說:“要實現全村脫貧致富,沒有十年時間不可能有效果,半途而廢的事我不干?!睉汛е@份對事業和對人民的責任感,王再德將全部心思傾注在黃龍新村致富發展思路的謀劃和落實上。

  上任伊始,王再德就和村支部一班人組織全村勞力,修建山塘溝渠,拉通村級公路,解決了困擾全村多年的干旱和交通問題;發動群眾捐錢捐物,改造了村里的學校危房;“逼”著群眾上山植樹,消滅荒山禿嶺2000畝。

  在困難面前,王再德是從不低頭,每次都是知難而進,勇往直前。1982年,全國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認真研讀上級文件,借鑒四川經驗,結合本村實際,在采用承包方式時大膽提出“一包到底”。即使當時面臨著許多村民的質疑和上級的批評,王再德仍然用其科學的眼光、堅定的膽識、耐心的說服、勤奮的腳步讓“包產到戶”干出了成效,創出了經驗。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黃龍新村群眾逐漸告別了貧困問題。

  1984年,全村仍有三分之二的剩余勞動力呆在家里。王再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要使黃龍徹底脫貧致富,還必須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于是,他多方找門路,一個月時間,幾乎每天騎單車,甚至走路往返城鄉幾十里。有道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爭取到了省送變電建設公司的支持,合作辦一個線路金具鍍鋅廠,并負責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項目定下之后,為盡快建廠投產,他又一路風塵仆仆,找銀行貸款,找環保部門設計,整整45天摸爬滾打在工地上,家里一頭快出欄的豬跑了,他顧不上尋找。責任田的禾遭蟲害了,他連買瓶藥的功夫也抽不出。唯一回過家一次,還是妻子生病的緣故。

  鍍鋅廠投產后,由于他的管理有方,三個月下來,細賬一算,鍍鋅廠的純利就是四萬多,工人每人領到工資五百多。由于有鍍鋅廠作基礎,黃龍新村相繼辦起了鐵工廠、電力線路金具廠、鑄件廠、郵電器材廠、紅磚廠、搓合式穩壓器廠等企業。目前,全村7家集體企業年產值達9000多萬元,實現利稅400多萬元,實現利潤400來萬元,安排勞動力就業600余人,發放務工村民工資、獎金800萬元。

  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村里還實行多項優惠政策,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目前,全村共有個體戶200余家,運輸戶60家,工業戶40家,三者占全村總戶數的30%。2014年,全村生產總值達6.8億元,人均存款達2.8萬元,98%以上的農戶蓋起了樓房,村民中擁有小車的超過總戶數的三分之二。

  千方百計惠民生

  經過王再德近三十年的努力,黃龍新村村民的口袋里更有錢了,生活更富裕了,他又開始琢摸著如何讓村民們過得更舒心、更幸福。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他帶領村支兩委成員集中建設了一大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水、電、路、醫、學、樂等民生項目,有效提升了村內硬件水平,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

  村里先后投資500多萬元,興修村級公路11公里,水利工程190多處;投資200多萬元,綠化荒山2000多畝;在全村推廣“無動力厭氧處理技術”,建設污水處理站,徹底改變村里的環境面貌。投資470萬元,建起了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功能齊全的敬老院,全村五保戶、孤寡老人全部免費在這里安度晚年;投資1800余萬元建起了一所占地32960平方米、建筑面積5315平方米的花園式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長沙市德育先進單位;投入以工補農資金1780萬元,對農戶的生產、生活、文化、科技、社保等49個方面進行補貼;投資1100多萬,建起了村綜合大樓及劇院、圖書室、游藝場、運動場等文體設施,開通了覆蓋全村的程控電話線、有線電視網、無線調頻廣播電臺。

  通過這一系列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實施和完成,黃龍新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美在眼里,甜在心里。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湖南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