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倫堂
  帶領社區群眾摘“窮帽”的老書記
  敬業奉獻
  湖北
  2014年8月
劉倫堂.jpg
人物故事:

  劉倫堂,男,漢族,湖北黃石市下陸區人,1940年8月出生,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至2008年任下陸區老鸛廟村黨總支書記,2010年老鸛廟村實施“村改居”后,任老鸛廟社區黨總支書記至今。曾榮獲“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黃石市優秀村黨總支書記”等榮譽稱號。2014年6月25日,因患肝癌晚期,醫治無效,不幸去世。25年來,劉倫堂同志扎根基層、無怨無悔,廉潔奉公、一心為民,勤奮工作、鞠躬盡瘁,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最終倒在了他無限熱愛的崗位上,忠實地履行了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應盡的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

  丟了鐵飯碗,人家說他虧了;群眾致了富,他回答賺了——(信念堅定)勇立潮頭摘“窮帽”

  25年前的老鸛廟是個窮地方,全社區2400多人,僅僅只有600畝菜地,人均耕地不過三分,村辦水泥廠因經營不善,虧損嚴重而停產,人平負債1500元,群眾意見紛紛。在這種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劉倫堂接受鄉黨委的安排,放棄鄉干部的鐵飯碗,回到了老鸛廟,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經過日日夜夜的走訪、思索,劉倫堂意識到只有興辦工廠、發展村辦企業,才能讓老鸛廟村人民甩掉壓在背上的數百萬元債務。他本人自動請纓,到擔子最重困難最大,安排村民就業最多的村水泥廠兼任廠長。劉倫堂四處奔波,找親朋借款,發動工人集資,終于湊齊了3.5萬元,在回村任支書的第13天,水泥廠重新點火開工了。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水泥廠年產值實現128.8萬元,上交利稅15萬元。劉倫堂又利用村里豐富的石材資源辦起了建材廠、碎石廠、三磷灰廠、建筑隊等企業,并使這些企業初具規模。老鸛廟村不僅很快還清了所有債務,村級經濟還大有結余。2013年,社區實現社會總產值2.3億元,村集體收入10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群眾盼就要干,他心裝一本民生賬——(為民服務)鞠躬盡瘁盡職責

  翻開劉倫堂的記事本,記錄著“誰家生活有困難”、“哪家危房要修繕”、“哪位病號需照顧”等“小事”。居民們說:“劉書記對我們的難處心中有一本賬!”

  從1989年就任支部書記起,劉倫堂就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那就是把事關2400多名居民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作為“大事”來抓,件件要有結果,事事要有實效。正是有著這樣一條“規矩”,在任職的25年時間里,他多方奔走,籌集資金500多萬元,改造社區泥巴路7公里。在全區率先實現村級公路全部硬化,組組通水泥路,全面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同時,大刀闊斧地進行改水、改廁、改電,解決了群眾煩心的“低電壓”問題,讓居民在全區最先用上自來水,實現了幾輩人都盼望的夢想,讓周邊居民羨慕不已。

  “沒錢要想事,有錢要辦事,為民辦實事?!薄ㄇ谡諏崳┣谡諏嵥蓝笠?

  社區干部方楊奏,與劉倫堂共事有10年了?!八偸钦f‘黨員干部就要為群眾辦事,不然干著啥意思,生命就應該在黨徽中閃光?!贝藭r,方楊奏一直流著淚。劉文兵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他一覺醒來,總是能看到父親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寫材料,地下還有揉成團的廢紙。下陸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文清這樣評價劉倫堂:在下陸區所有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劉倫堂年齡最長,但他從不倚老賣老,一直無怨無悔、默默奉獻,樂當“老黃?!?。一心埋頭工作的劉倫堂,沒想到病魔正在一天天地蠶食著自己的身體。十組居民程時全,原來一直借住在二哥約30平米陰暗潮濕的小屋,一直想在房前余基上建棟新房??衫消X廟屬于下陸重點管控地區,禁建新房。程時全求助劉倫堂。劉倫堂實地查看后,表態將讓程時全早日住進新房。劉倫堂和程時全一起,頂著烈日,跑規劃、跑城管,找各部門簽字,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程時全拿到了政府批文,可劉倫堂卻病倒了。程時全后悔莫及,他怎么也沒想到,劉倫堂這時竟已查出患上了肝癌晚期。社區主任程冬生說,去年9月一晚,劉倫堂前往重點項目眾聯物流協調工作的路上,突然感覺到腹部隱隱作痛。程冬生關切地詢問:“劉書記沒事吧,要不去醫院看看?!眲愄脭[擺手說:“我沒事,趕緊做工作?!蹦呐率窃谏≈委熎陂g,劉倫堂也要強撐著身體堅持到社區一線,為民辦實事。

  “如果他能好好休息,也許就不會這么突然。如果他不是集體的帶頭人,他就有理由在家養病?!背潭f。但在劉倫堂身上,并沒有這許多“如果”,因為他的心里,裝下了大家,而唯獨沒有自己。

  活到老,干到老,?學到老——(敢于擔當)敢于擔當學以致用

  “善于學習,并善于學以致用?!崩钗那暹@樣評價劉倫堂。他說,劉倫堂在下陸區黨建上創造出了把黨支部建在居民小組上、建在企業班組上,駐組包戶等很多經驗。李文清說,劉倫堂雖然學歷不高,但25年來堅持學習,讓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基層黨務工作者,更創造了下陸區多個第一:他是下陸區第一個辦水泥廠的企業家,第一個帶頭搞經濟體制改革的村支書,第一個搞村級工業園和五年發展規劃的帶頭人,也是下陸區同時榮獲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和全省勞動模范的唯一之人。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劉倫堂每次講話的講稿,都是自己一筆一畫手寫的,上面有很多修改記錄,未見他用打印稿?!霸谶@個信息時代,還有多少人用這種耗時費力的笨辦法?”李敬軍說,這些年來,他手寫了幾十萬字的心得體會,難能可貴。

  “身體真的不行了,再也不能挨家挨戶走訪了,群眾還有很多困難,在我有生之年恐怕無能為力了……”筆記本上,劉倫堂還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位老黨員對百姓的無限熱愛和對事業的無限忠誠。

  老鸛廟從一個負債300多萬元的村,到如今集體收入近百萬元的社區,從人平不足千元到現在的人均突破6000元,老鸛廟也實現了從農業到工業再到商貿業的發展升級,這離不開劉倫堂敢于擔當善學善用的優秀品質。

  當干部要公道清白,決不能讓老百姓戳脊梁骨——(清正廉潔)打鐵先做到自身硬

  2003年,兒媳江四蘭想買套商品房,缺10萬塊錢,找到他,想父親借點錢給她,但劉倫堂只能拿出幾千元。后來夫妻倆只好找別人借錢,前幾年房子才還清貸款。為此,江四蘭一直對公公有看法。當他在彌留之際,拿出自己唯一的儲蓄—一張只有3000多元的農行存蓄卡的時候,兒媳哭了。對劉倫堂有看法的還有他的同胞哥哥劉倫華。劉倫華是社區公認的困難戶,多次找劉倫堂想包點工程。但每次都被拒絕,大哥因其不講情面,見面都不跟他說話,視同路人。就在劉倫堂病危期間,劉倫華都沒有來看看弟弟一眼。一棟上世紀九十年代蓋起來的兩層小樓早已破舊不堪,里面還住著劉倫堂大兒子和小兒子兩家人,簡陋的裝修、老式的木門木窗、用了幾十年的老舊家具,這就是劉倫堂的家。曾經有幾個工程建筑商找到劉倫堂,要幫他把房子免費裝修一下,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當了25年的帶頭人,劉倫堂經手的大大小小的建設項目幾十個,一些老板帶著錢物找到劉倫堂,請他幫忙,但每次都是高高興興來,“灰溜溜”的走,他絲毫沒有動心。不僅在經濟上,不準讓親人朋友插手,在黨紀政紀上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大兒子劉文兵生了個姑娘,想要個兒子,但是劉倫堂堅決不許。小兒子劉紅兵一直在附近一家企業打工,父親從來沒為他工作說過一句話。劉文兵說,父親臨終前,將家人叫到跟前說:“我這輩子沒有給你們留下什么財富,對不起你們,但也沒有給你們留下一點扯不清的賬,做人一定要公道清白,決不能讓老百姓戳脊梁骨?!奔w富了,但錢一分都不能亂花,必須為廣大居民謀利益。這是劉倫堂當了25年的“一把手”,一直信奉的處事之道。

  劉倫堂給“兩委班子”定下“四不準”:不準用公款送禮、不準借工作之便收取禮物、不準以任何名義侵占公物、不準為親朋好友謀私利。社區各項收入,全部對外公開,每筆開支必須經過居民理財小組審核。

  劉倫堂走得倉促,生前唯一留下的遺言就是,死后將自己的骨灰安放在老家林場。這里背靠村莊,規劃中的廣州西路將從這里經過,他想默默地注視著這里的變化,期望后人能實現他發展商務物流、對接團城山商務區,建設老鸛廟新城的夢想。

  劉倫堂同志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那種不等不靠、勇為人先,誓讓舊貌換新顏的開拓精神;緊跟時代、勤學善思,干到老學到老的思想境界;利為民謀、權為民用,視群眾如親人的公仆情懷;無私奉獻、公道清白,把一生交給黨的質樸本色,鑄就了永恒的老鸛廟精神。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湖北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