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代
  小小工具包裝著礦工師傅的節儉美德
  敬業奉獻
  安徽
  2014年8月
李傳代.jpg
人物故事:

  淮礦集團楊莊礦的礦工李傳代,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在井下隨手撿拾設備上遺漏的小零件,少說也有兩三千公斤,1000多臺井下開關更換的螺絲、墊圈都是李傳代和工友們用工具包撿拾上來的。他身上閃光著中華民族克勤克儉的優良品德,在廣大礦區中受到普遍頌揚。

  “李師傅,您的工具包咋比我的重呢,里面有什么好寶貝嗎?”早班升井途中,剛分配到淮北礦業集團楊莊礦保運二區的技校生盧東東提著師傅李傳代的工具包好奇地問。

  “李師傅包內‘寶貝’多著呢,有下井撿拾的螺絲、彈簧墊圈、膠皮圈……”隨同李師傅一道上井的該區老工人武云飛解開了謎底。

  “不僅我隨手撿拾井下丟棄的小零件,咱們區的職工現在都有了這個好習慣,而且這個好傳統在咱們區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蹦弥鴱墓ぞ甙鼉热〕龅膬深w螺絲,李師傅講起了保運二區30多年來的節約故事。

  1980年10月,李傳代從技校畢業分配到楊莊礦綜采二區工作。當時經常加班打連勤,李傳代的母親怕兒子在井下時間長餓壞了身體,給他準備了上學時用過的書包,每班做一些油餅裝進包里,帶到井下。當年,時任該區的黨支部書記是全國勞動模范馬典周,馬典周生在舊社會,是一位很受人尊重的基層干部。一有時間他就給職工反復講過去的苦日子,教育工友要學會勤儉節約,不能有絲毫的浪費,因為講的太多了,被一些小青年背后稱為“婆婆嘴”。當時該區使用的綜采機組是從英國進口的,價格昂貴,一個小部件就值上千元。

  1981年3月的一天,李傳代在井下拆除綜采轉載機時,將一顆有問題的螺絲隨手扔了,碰巧被“婆婆嘴”馬勞模發現了,當時李傳代很害怕,誰知馬勞模并沒用批評他,而是語重心長地對其說:“小李,你可知道這一顆螺絲值多少錢?是你一個月的工資啊,我們不能隨便浪費,國家現在還很窮,大型機組主要靠外國進口,我們要珍惜每一個零部件,能修復、復用的絕不能浪費”。隨后,馬勞模把丟掉的螺絲又撿了回來,放進李傳代的“工具包”里。正是這樣一件事給了李傳代深深的啟迪,時時處處在鞭策著他, 從那以后,他養成了隨手撿拾小零件的習慣。

  1984年,李傳代從礦綜采二區調到保運區掘進機械化隊(現為保運二區掘進機械化隊)。那時部分職工節約意識淡薄,有時為了提前上井,干完活就急于收工。井下遺留的螺絲、彈簧墊圈、膠皮圈、卡爪隨處可見。該隊有一名姓孟的工人,是個急性人,干活速度快,工作完成后拍拍屁股就上井,在現場經常遺留下一些小零件。一天班前會,李傳代把其幾天來丟棄的零部件堆在桌上,整整一小堆,全隊職工圍上前看,這名工人自知理虧,當場承認了錯誤。從那以后再也沒見他隨意丟過任何小零件。通過這件事大伙也提高了節約意識,那時沒有配備專用的工具包,工友們就想辦法用廢舊皮帶的中間層自制加工成工具包,人手一個,每班大家將干完活沒用完以及上下班途中撿拾的小零件裝進包里帶上井,交給庫管員歸類復用。

  上世紀90年代,該礦發放勞動保護用品,為井下機電工配備了帆布工具包。該隊所有的機電工都領了新包,替換了舊皮帶做的工具包,因為肩上比其他工種職工多了一個包而感到自豪。工具包雖然換了,但職工的節約意識沒有變。不管在哪個采區干活,完工后,總是巡視工作周圍有無遺漏的小零件。

  該區職工張蘭芳說:“上世紀90年代煤炭一度滯銷,礦井資金十分緊張,我們通過勤儉節約,為企業省了不少錢?,F在我們又遇到了和當時極其相似的經濟危機,只要浪費少一點,效益就會高一點,職工收入就會少降一點?!眰鞒惺且环N美德。30多年來,該礦職工的工具包不斷地往美觀方面變化,近年來又為每一名下井職工配備了墨綠色的工具包,要求包內裝有安全資格證、特種工種作業證、手指口述、安全確認、風險預控卡、“三違”界定、職工工作日卡等。雖然包的外形變化了,但保運二區職工撿拾小零件的美德始終沒丟,他們把各種證件用塑料袋包好,放包內,隨手撿拾的小零件也放包內,做到了一包兩用。

  李傳代不是一個人在行動,而是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親身經歷帶動身邊工友在日常工作中,樹立節約意識,養成節約美德,培育崇尚節約文化,為國家節約能源資源。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安徽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