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德
  病人有求必應 種德收福的暖心好醫生
  敬業奉獻
  北京
  2014年8月
周福德.jpg
人物故事:

  “橘井泉香,種德收?!?。這是一個患者對北大醫院腎臟內科周福德的由衷贊譽,周福德多年來堅持“做醫生是一種信仰”、“做醫生是積德”,無私地為解除患者病痛奉獻著。在一日日的醫療工作中,周福德的“德行”和“福氣”持續地影響著周圍的人,傳遞著醫者正能量,給一位位罹患病痛的朋友帶來復元的希望。

  “腎內科主任周福德,及時收我住腎一。精心安排加床位,只怕耽誤了病情。住進醫院好緊張,這里陌生心恐慌,主任幽默笑著說,這些都是小問題……”。這首歌是周福德收治的一位患者所寫的歌,名叫《北大腎一一家親》,周福德主任醫師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簡稱北大醫院)腎臟內科副主任,大學畢業到今,一直在臨床一線從事腎臟疾病的診療工作,2008年9~2010年3月,作為援疆干部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掛職副院長,主抓醫療工作,2010年3月起,開始主管北大醫院腎臟內科醫療,2010年曾榮獲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和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在醫療安全、醫療效率、醫德醫風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受到廣大患者、家屬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周福德在醫生這個平凡的崗位走過了23個春秋。他深知,醫生肩負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牢記著“患者無小事”,他把醫生的手機比作士兵的槍,保持每天24小時開機,從不離身,隨叫隨到,病人或家屬來電話咨詢病情的,他也都一一耐心答復。為了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周福德保證每周周五晚上、周末也來病房查房,風雨無阻。平凡的崗位上,周福德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腳踏實地的為病人考慮,收獲的是病人的好評,更讓我們看到醫者的仁心仁術。

  周福德在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工作,充分為患者考慮,“積德”行善,用精湛的醫術救治患者,用高尚的醫德澤被杏林。這都是因為他把做醫生當成自己的信仰,周福德曾這樣說過:“我的工作很有意義,這一生,活得值!這輩子我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以后要繼續當個好醫生!”

  病人有求必應

  周福德在病人中的口碑特別好,出門診,他總是那個最后下班的大夫,按規定,周福德上午門診看15個病人就行,但很多病人深夜便開始排隊掛號,還有從外地來的。不忍心看到患者勞累,周福德幾乎每次門診都加號,常常不能正點吃到午餐。作為科室主任,周福德絲毫沒有架子,還用他的“三聲”理念感染著同事,即對患者要做到“來的時候有歡迎聲,問的時候有回答聲,走的時候有送別聲”,讓患者感受到尊嚴與熱情。

  慕名找周福德看病的人數非常多。盡管每周出三次專家門診、一次特需門診,仍然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因此周福德采取每月增加周末專家門診一次、每次門診加號的方式盡最大努力滿足患者的看病要求,每次專家門診至少加15個病人,有時可多至30人,一個門診相當于3個專家門診。為了保證看病質量,他幾乎是到門診最早的醫生,走得最晚的醫生,4個小時的門診要延長至5~6個小時。此外,自2010年3月做為病房主任以來,他在自己的辦公室門上貼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可以方便患者找他溝通,只要是病房的患者或家屬有事找他,他都在第一時間予以接待,盡可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

  為了能讓更多的腎臟疾病患者受益,周福德注冊了好大夫在線網站,他每天都利用空余時間回答病人的咨詢,常常工作到深夜。4年累計回復咨詢相當于240個門診的工作量。目前每天訪問周福德個人網站就有6000-7000人,這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人看病難、看病貴和住院難的問題,讓外地的病人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救治。如今,在全國3000多名腎內科醫生中,他排名第一,病人滿意度最高,收到的表揚信也最多。

  周福德是腎臟內科主管疑難病例診治的領導,無論多么重的患者,在周福德和同事們眼里,“只要能喘氣,就有挽救的希望”,他敢于做決定,敢于承擔責任,多次在緊急時刻做出決定,挽回了患者的生命。2012年11月初,他剛從美國進修訪問回國后,病房就收到一位表現難治性高血壓、反復心衰和反復急性腎衰的女中學生,她歷經深圳、武漢等全國知名的三級甲等醫院都未能確診,慕名來到了北大醫院腎臟內科,可是住院2周也未能確診,在臨床處理比較困難的時候,主管醫生找到了周福德。他當時就懷疑此患者可能是腎動脈狹窄導致的患者全身問題,確診需要做腎動脈造影,可是造影需要使用對比劑,后者可引起腎衰竭,醫生和家屬對做此項檢查都有顧慮。周福德認為這項檢查利大于弊,應該做。做了造影后證實是孤立腎腎動脈狹窄,腎動脈幾乎閉塞,此時應該做腎動脈擴張術,但是介入科醫生也有顧慮,此時應該怎么辦?不治療吧,患者病情不會好轉。治療吧,有可能發生腎動脈破裂的風險。最后,經過周福德與介入科醫生共同討論決定,還是應該試一試腎動脈擴張術,結果獲得成功,沒有出現并發癥,患者高血壓、腎衰竭以及心臟衰竭都獲得痊愈。

  不放棄每一個患者

  周福德曾多次“創造奇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有一次,醫院內科里來了一位厭食癥患者,1米7的個子,體重竟只有25斤。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沒救的時候,周福德決定將這位患者收到腎臟內科進行治療。經過全面細致的診斷和精心治療,奇跡發生了:三個月后,病人康復了,出院時體重已達到100斤。

  2012年2月20日,新華網以《90后重癥女大學生病情好轉 腎功能奇跡般部分恢復》為題,報道了患急性腎衰竭在北大醫院腎臟內科接受治療的尚月梅的故事。2011年9月初,尚月梅住進北大醫院腎臟內科?!懊鼞乙痪€”,當時醫院雖確定血漿置換和血液透析治療方案,但認為其腎功能恢復的希望不超過7%。在此后的5個多月時間里,尚月梅共經歷了13次血漿置換和72次血液透析。而今,尚月梅腎功能部分已恢復,可以脫離透析治療,代之以藥物治療,創造了生命的奇跡。2013年,她已完成了大學學業,并已找到了工作。

  2014年2月15日,一位27歲患系統性小血管炎的姑娘因消化道大出血收入北大醫院,當時她的血色素值僅為5.4g/dl,不足正常人的一半,大夫們檢查后發現姑娘的結腸內有彌漫性小血管持續滲血。結果出來的第一時間,周福德和多位專家會診得出結論,是血管炎活動導致消化道出血,決定給予小劑量激素沖擊治療。然后,患者在短時間內兩次出現致死性的消化道出血,一再被各位醫生從瀕死狀態中搶救回來,就在患者幾度想要放棄的時候,周福德和各位大夫們一直沒有放棄,多次努力查找原因,并安排了兩次手術找到出血灶止血。此后,患者依然有血便,每日排血便從1000減到500毫升左右——疾病進入僵持階段:日日輸血,日日便血,她還能好起來么?患者及家屬曾一度傷心絕望,周福德特意周末趕來給患者和家屬做思想工作,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功夫不負有心人,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終于逐漸減少至停止,后成功出院。這次搶救堪稱是“不放棄”式搶救,就像一場馬拉松,不允許一刻的停歇,更像一次長跑接力,而周福德在這一過程中的堅定和執著,也為患者和家庭帶來了繼續向前的勇氣和動力。

  傳遞醫院里的正能量

  周福德有兩個深深的酒窩,只要是稍微張開嘴就呈現出微笑狀態。經常有病人或者家屬跟他或同事反映“周大夫總是微笑著、周大夫特別熱情……”實際上,他帶給周圍人的微笑和信心正是他內心深處浩然正氣的外在表現。多年行醫以來,盡管工作任務日益繁雜,醫患關系時時緊張,但周福德依然努力做好醫生,他堅守信仰,積極力行、帶動大家一起改善醫患關系,營造和諧的醫患情。

  周福德救命,更助人。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小血管炎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女孩,在經過多次搶救后,女孩搶救過來了,但家里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周福德捐贈2萬元人民幣,積極聯系媒體,協助募集醫療費。他說,醫生要有使命感,救死扶傷就是醫生的天職,無論患者是貧窮還是富有,醫生都要給予無私的診治?,F有醫保制度下仍有少數病人由于自費比例較高或未獲得保險資格等因素而無力支付相應的醫療費用。有必要采取商業保險、社會慈善醫療救助等形式補充相應醫療費用。醫生則可以用私人的力量幫助病人,他戲稱為“假私濟公”,周福德認為幫助患者就是積德行善,醫生唯有以厚德為基礎,心術才能正,厚德和心術正是醫術的基礎。這樣“假私濟公”的善舉不勝枚舉。

  周福德在工作之余,自己寫微博和微信,用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文字展現醫務人員真實的工作狀態,報道同事們中發生的好人好事,點評醫患就診現狀,并和網友和“圈友”們積極互動,向社會傳遞醫院中的正能量。他發表在新華網上的三篇正能量文章:《做醫生就是一種信仰》、《和諧醫患環境是可以創造的》、《北大醫院用“微博”直播救治危重病人》引起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其中《做醫生就是一種信仰》在他的新浪微博“@北京兵團人”中已被瀏覽過11萬多人次。最近,新華網記者又對他進行了專訪,發表了《北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周福德勇新媒體傳遞醫患正能量》、《做醫生是積德好醫生暖人心》等文章贊揚北大醫院的醫療工作。這些正能量已經對于改善醫患環境起到一定了積極作用。讓社會各界看到了醫生的大愛仁心,傳遞著向上、溫暖、希望。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首都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