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聰濟
祖孫三代信守諾言 悉心照看紅軍墓80余載
誠實守信
廣東省
2019年9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廖聰濟,男,1970年出生,群眾,樂昌梅花紅七軍烈士紀念園管理員。為了87年前的一個囑托,廖家祖孫三代人堅守在方圓十多里都沒有人煙的深山中,把一名素不相識的年輕紅軍墓地當成自家祖墳一般,悉心照看了近一個世紀。2010年,紅七軍師長李謙烈士墓被遷入樂昌梅花鎮新建的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廖聰濟也成為紀念園的管理員,繼續守護著李謙烈士的英靈,也一同守護著血灑粵北大地的700多名烈士的英魂,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管護好紀念碑和烈士墓、維護好紀念園秩序。

  青山埋忠骨 廖家接重托

  據廖聰濟回憶,在他還是孩童的時候,父親廖更新就經常跟他講述當年祖父廖文成為李謙療傷的經過。

  那是1931年2月的一天,天氣很冷,雪還沒化,平日里幾乎無人造訪的廖文成家中突然來了3名年輕的紅軍,要在他家暫住療傷,他們看上去很疲憊,其中一名紅軍的腰部、腹部受了重傷,另外兩名是負責照顧他的警衛員。廖文成安頓這3名年輕的軍人在自己家里住了下來,那名受重傷的軍官起初還能和廖文成拉家常,但大山里缺醫少藥,加上那年冬天特別冷,受傷軍官的傷勢迅速加重,不到半個月便犧牲了。另外兩名紅軍戰士在出發尋找部隊前告訴廖文成,犧牲的軍官真名叫李謙,年僅23歲,是紅七軍在梅花一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將領,并寫下一張字條,簡要記錄了李謙在此療傷的經過,并且懇請廖文成看護好李謙的遺骨,待到革命勝利后再來找他。

  受紅軍托付,居住在石子坳山上的廖文成便將李謙的遺體掩埋在自家屋旁,由于怕暴露,廖文成不敢給烈士刻碑文,并對外稱是自家的祖墳。

  艱難歲月中 三代守承諾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深居大山的廖家人時常陷于生活困窘中。這里地處高寒的石灰巖山區,石多土少,土地貧瘠。童年時的廖聰濟,時常與饑寒為伴,糙米飯、地瓜、玉米、芋頭是一年四季的主食,苦齋、艾葉、蕨菜、竹筍等野菜便是菜肴,一年到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次肉,但廖家人始終堅守在山里,守護著李謙墓。

  2000年,成年后的廖聰濟為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像許多年輕人那樣,來到珠三角地區進廠務工,找到了一份薪水還不錯的工作。2005年,因父母年老體弱多病,廖聰濟毅然放棄當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中照顧年邁雙親,同時也肩負起照看李謙烈士墓的重任。

  烈士墓遷出大山 第三代成為守園人

  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廖家三代人深山中苦守紅軍墓數十載的故事浮現人間。2010年,紅七軍師長李謙烈士墓被遷入樂昌梅花鎮新建的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廖聰濟一家也被安排遷出了深山,廖聰濟也成為紀念園的管理員,繼續守護著李謙烈士的英靈,也一同守護著血灑粵北大地的700多名烈士的英魂。

  這么多年來,廖聰濟悉心照看著烈士墓地,盡管現在紀念園人流量大,衛生清理難度大大增加,他依然任勞任怨,不論風吹雨打,堅持每天打掃紀念園,盡職盡責管護好紀念碑和烈士墓、維護好紀念園秩序。

  現在,廖聰濟年過九旬的父親廖更新因年老體弱多病,還有個年幼的兒子在上小學,一家3口的生活全靠廖聰濟一人料理。廖聰濟說:“我們廖家三代為紅七軍師長李謙等革命英烈守墓,我覺得是一種義務和責任,紅軍那時候這么艱難都過來了,我更要傳承紅軍精神,不畏艱難,現在我兒子還小,如果他將來愿意,我希望他能接我的班,把這個崗繼續站下去?!?/p>

  “血戰梅花”歷史

  據史料記載,1931年1月,由前委書記鄧小平(鄧斌)、軍長張云逸、總指揮李明端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在廣西百色起義后,轉戰到達粵北,擬建立革命根據地,以利于與江西中央蘇區聯系。同年2月1日,紅七軍從連縣進入梅花墟(現樂昌市梅花鎮),并在蓮花祠(棉花壇廟)設立指揮部。2月2日,粵軍鄧輝、湘軍唐伯寅和陳龍4個團數千人從坪石方向撲來,圍堵紅七軍。紅七軍官兵在梅花草家坪、塘頭下、橋頭、石圍繞、軍營下、石墩下和梅花村等等地,與敵人展開殊死的戰斗,重創敵軍4個團,殲敵1000多人,紅七軍十師師長(縮編后為58團1營營長)李謙等700余人犧牲,軍政治部主任許進等100多人重傷,史稱“血戰梅花”。2月3至9日,紅七軍實行戰略轉移,撤退到大坪楊家寨,后經湖洞、王坪、大洞分兩路在長來、羅家渡等地,強渡武江,向仁化、江西崇義方向進發。經過艱苦轉戰,6月,被分為兩部分的紅七軍在永新會合。7月,紅七軍在江西于都橋頭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

來源:廣東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