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鳳英
一諾千金 鄉村教師扎根大山35載教書育人
誠實守信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陶鳳英,女,瑤族,1965年2月生,群眾,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山界屯小學教師。

  35年前,她挨家挨戶上門,對家長們說:把娃兒交給我吧,我會教好他們!這是一聲呼喊,也是一句承諾。

  要說一諾值千金,巍巍大瑤山最能見證——為了讓山里娃不輟學,她足跡踏遍山路臺階;為了讓校舍不透風不漏雨,她雙手撐起一片天;為了讓學生走出大山,她俯身作路,甘為人梯。她,是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山界屯教學點的“媽媽老師”陶鳳英。

  一諾致家長:把娃給我,我會教好他們

  她從家長那里“搶”孩子:“把娃給我,我會教好他們!”這個承諾,說給家長聽,也是在勉勵自己。為了孩子們,她當一諾千金。所以,在莽莽大瑤山,在零星教學點,她已駐守有35個年頭。

  從教35年來,因為出色的教育工作表現,陶鳳英曾有多次機會可以調到山外學校工作,但她始終沒有動搖,選擇了留下來。所以,數十次的調動中,她是“從這山頭調到那山頭”。

  連接縣教學點的山路,有“十二彎”之稱。偏遠的教點,陡峭的山路,在當地這么形容:上山能碰到鼻梁。那是陶鳳英從教生涯的第一個教學點,當“前任”告訴她該教點有十多個孩子、兩三個年級,她甚感欣慰。誰知新學期開學,孩子們卻不見來報到。上門問原因,多數家長板著臉回答:“家里農活正忙呢,孩子哪有空讀書!再說了,讀了書也不還是山里娃!”陶鳳英默默退了回來。家長“上 一天學不如做一天工”的觀念,深深刺痛了她。任憑她上東家下西家地做家訪,卻仍是收效甚微。如果家長是這般認知,怎么能教孩子有更遠的見識?陶鳳英在猶疑,在思考。

  寂靜的深山,純樸的瑤民,大瑤山養育著世代瑤胞,卻也阻隔著外界的信息,形成了山里人不重視教育的現狀。陶鳳英思考再三,打算從家長的意識著手。

  一約給丈夫:你須和我一樣,要愛學生

  山里的教學條件相對艱苦。課桌椅壞了,門窗破洞了,校舍的墻該修了……艱苦的條件,阻擋不了陶鳳英的教學熱情。所幸,她有一位勤懇忠實的丈夫,支持她的事業。

  結婚之前,陶鳳英就有約在先:“我愛學校和學生,你是教師的丈夫,你要和我一起愛學校和學生?!闭煞蚰\斌點了點頭。從此,修繕校舍的任務落在了這個丈夫的身上。

  在能段教學點任教時,這里的教學設施、住宿條件都非常簡陋。陶鳳英執著的駐守,打動了當地這個青年人的心,兩人喜結連理。運沙子、水泥,給校舍刷墻壁、鋪地板,重任壓在這對新婚夫婦的肩 上。在一個暑假里,他放下地里的農活,同陶鳳英一起動手修繕校舍。當學校修繕工作順利地通過上級驗收,別人地里玉米綠油油一片,自己地里卻是長滿野草,陶鳳英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

  當學生要用餐,沒有廚房和廚具,她把學生的心聲告訴丈夫,莫運斌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第二天,他挑著建房、建灶所需的工具,找來用木板,修理床鋪、建好廚房、廚柜、切菜桌,安裝好水電,修好教室門窗、課桌椅。

  陶鳳英在背后夸他:“這是一個什么事都難不倒的男人?!蹦\斌卻稱:“她能處處為山里的孩子著想,我必須支持她!”

  2012年,學校由于地質原因需要易地重建,需要另外征地。征地這個苦差不好做,陶鳳英同丈夫一起,積極配合村干部,幾次召集瑤胞開會商討?!芭f校舍對學生來說太不安全了,不選好址建好學校,孩子們就會受苦,外面的教師也請不來,吃虧的還是咱們的孩子!”陶鳳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后來,村民最后同意捐地建校。最后,群眾經過換地捐地,學校得以建起來,一座嶄新的水泥樓房?!×⒃诂幋逯?,成為村中最美的建筑。忠良鄉鄉長連聲稱贊:陶鳳英老師一個弱女子,做到了一件連政府都難做到的事,了不起!

  一心為教育:順著這條道,走出大瑤山

  在家長眼里,她是家長最信任的老師;在學生眼里,她是他們可親可愛的“媽媽老師”。面對信任與重托,陶鳳英不忘初心,牢記自己“把娃給我”那一句擲地有聲的承諾。

  大山巍巍,長路迢迢。陶鳳英至今已經調動了9個“山頭”,她甘之若飴,為山里的孩子照亮走出大山之路。

  在深山教學點工作,陶鳳英既是老師,又是管理員,既是炊事員,又是保姆。她利用休息時間上山砍柴,幫學生中午熱飯、煮飯、炒菜,給學前班兒童喂飯。她幫助學生剪指甲、梳頭、洗臉、洗手, 教育瑤山的孩子養成講衛生、愛整潔的良好習慣,教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

  春夏時節,暴雨頻繁。為了學生上學、放學的路途安全,她將學生一個個背著渡過小溪。有一次,當她把學生安全背到對岸,在往回走途中,差點被洪水卷走,幸好溪邊有一根小樹救了她。

  再苦不能苦孩子!陶鳳英直面艱苦,在交通閉塞的教學點,上街買米、書本、教學用具,全靠步行肩挑。走在荊棘的叢林小路,越過莽莽森林往返16個小時,早上點著火把出門,一直到晚上月亮露出 才踏進校門。更加困難的是,住在貧瘠、黃毛草嶺上的瑤胞們的吃水,可謂清水貴如油,挑水要到1里以外山下挑,上下至少一個小時。陶鳳英用不足1.5米的矮小的身軀支撐起沉重水桶,她用積極的心 態,把它當作鍛煉身體。學生和群眾們看到她身上的巨大能量,稱贊陶鳳英為“鐵腳老師”。

  住在用黃泥壘成的校舍,竹片織的門,竹篾扭成的鎖,屋面蓋著破爛不堪長有青苔的木皮,下雨時,辦公室、臥室都漏雨,水浸濕了鞋,陶鳳英從每月39元的生活費中省出錢來購買薄膜,遮擋雨水?!】嘀凶鳂?,是一種頑強的心態。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陶鳳英利用休息日和孩子們上山砍柴、采野果、找竹筍、尋青藤換成錢,不斷地改善教學環境。在無私的愛心呵護下,孩子們身上的黃泥不見了,衣服 鞋子干凈了,也更喜歡上學了。

  當地群眾受她影響,不約而同捐工捐物,把學校重新修整一新。這使得陶鳳英老師和她的學生們樂開懷,師生們終于有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了。春去秋來,由于組織的需要,當把陶鳳英老師調離了這  個教學點時,學生和瑤胞們依依不舍,含淚送了一程又一程,孩子們深情呼喚“媽媽老師”要回來呵……

  陶鳳英深知,要教好學生,光靠激情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潛心鉆研教育方法和創造性的工作上,復式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為此,陶鳳英長期不懈地積累經驗,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復式教學方法。她的復式教學成績優秀,成為全縣典范,也成為金秀“西發項目”小學參與式教學培訓班“小學復式教學”老師的指導教師。她的復式教學法,在全縣復式教學工作中獲得推廣。

  35年來,數不清有多少個孩子長大走出大瑤山,走進更廣闊的世界,但她依舊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信守著最初的承諾,堅守對教育事業的那片初心。

來源:廣西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