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德友
企業家富不忘本回鄉創業 誠信經營助鄉親致富
誠實守信
貴州省
2018年4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聶德友,男,55歲,六盤水市盤州市盤關鎮天富刺梨產業園區賈西天富刺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事跡簡介:2013年3月,聶德友放棄在外發展良好的產業,回鄉創業。他選擇了發展種植刺梨產業,規劃面積1萬畝。為了給支持土地流轉的農戶以信心,減少刺梨連片種植的阻力,他將160余萬元流轉租金兌現給農戶,對那些還未丈量土地但同意流轉的農戶,采用預支方式把資金借給農戶先用后租,大大增強了農戶對他的信任,也贏得了更多農戶對發展刺梨產業的支持。至2017年底,累計兌現農戶保底分紅560多萬元,發放農戶務工工資520多萬元。

  “春賞刺梨花海、秋品刺梨果香”,把農業產業基地和特色觀光旅游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產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產業”。這是聶德友對天富刺梨產業園區的美好憧憬。

  聶德友是一個個子不高、體形敦實、皮膚黝黑、心直口快、憨厚善良的中年漢子,屬盤縣盤江鎮土生土長的賈西村人,只上過小學五年級。年輕時候在盤江礦務局老屋基礦當過工人,后在興義晴隆等地開煤礦,賺了錢后又去東南亞考察了一圈,和朋友在菲律賓開過煤礦,當上了跨國公司的董事長,生意興隆,事業有成,但他富不忘本,深知樹大離不開根的道理,雖長期漂泊在外,卻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發展,還想著如何帶領家鄉群眾致富。

  2013年3月,聶德友放棄了在外發展良好的事業,急流勇退,毅然選擇回鄉創業,在對家鄉的整體情況作了大量調研后,看到家鄉父老仍在以傳統種植為主,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本著為家鄉父老做點事,讓家鄉老百姓富起來的愿望,他萌生了引領農業產業轉型的念頭,憑著幾十年來對商業特有的敏感度及豐富經驗,他發現賈西村常年氣候溫和,山野遍布野生刺梨,一定適合規?;N植發展刺梨產業,他分析:“一畝地能種刺梨110株,畝產3000斤,按2元一斤的價格,一畝地產值6000元,而且刺梨的掛果期長達40-50年,今后每年除了除草施肥基本上沒什么投入,可以說半輩子守著‘搖錢樹’?!闭f自己沒有文化的聶德友給大家算起了一筆筆賬:“老百姓以前種苞谷,一畝地產600斤苞谷,每斤1元,一畝地賣600元,除了種苞谷、收苞谷的人工費,再加上買化肥的錢,基本上是自己的勞力賣給自己,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因此,他不顧家人的反對、不顧農業發展見效緩慢、未來投資風險大而回報低的現實,毅然選擇了發展種植刺梨產業的道路。

  按照把產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產業的指導思想,一方面是通過自購刺梨苗發給農戶,由農戶自行種植管理,承諾刺梨掛果后按保底價1。5元/斤給予收購,鼓勵農戶種植發展刺梨產業;另一方面是與農戶協商,按耕地400元/畝的單價流轉農戶的土地進行規?;N植,與鎮政府協商,租用閑置的校舍作為辦公地點,請貴州大學的農業專家實地踏勘,規劃刺梨核心區產業基地,規劃面積1萬畝,既種刺梨又育苗,打造亮點基地,經向上級申報,于2014年7月,縣政府批文同意建設天富刺梨產業園區。2014年10月,聶德友在摸清全市市場刺梨育苗匱缺的情況下,搶抓商機,培育了850萬株刺梨種苗,現成活率達97%,預計可創造近800萬元的經濟價值。

  聶德友做事一直秉持誠信守法,說成話過成錢,例如:為了給支持土地流轉的農戶以信心,減少刺梨連片種植的阻力,在2015年春節前,他在產業園區辦公場地,進行了土地流轉租金集中兌現儀式,將160余萬元流轉租兌現給農戶,甚至有些還未丈量但同意流轉的農戶,他現場拍板,可以采用先預支的方式借2000~5000元不等的資金給農戶先用后租,大大增加了農戶對他的信任,也贏得了更大農戶對刺梨產業發展的支持。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園區現總投資已達3100萬元,已完成刺梨種植1。35萬畝,所覆蓋實施刺梨種植的已有賈西、長地、海壩、盤江、勝江等8個村,截止到2017年3月底,盤江天富刺梨產業園區實現3。12萬畝土地林地荒地和8100萬元幫扶資金的有效整合,覆蓋農戶8個村3498戶9446人,其中貧困戶423戶842人目前為止,已經兌現農戶的保底分紅金560多萬元,農戶的務工工資520多萬元,從2015年7月份開始,每月支付的工人工資平均達20多萬元,每天上工的人數達百人?,F刺梨長勢喜人,產業已初具規模。

  園區2015年育刺梨苗150畝,銷售額500萬元;2018年育刺梨苗400畝,可產刺梨苗1400萬株,銷售額可達1400萬元,預計產刺梨20噸,銷售額可達8萬元。

  預計2018年產刺梨可達1000噸,年純利潤可突破500萬元,參與入股農戶可獲二次收益分紅50萬元以上,所覆蓋的村集體總體上可分紅25萬元以上。入戶農戶通過土地分紅、紅利分紅以及打工的收入,每戶均增收可5000元以上,能帶動所覆蓋村的貧困人口426戶858人消除絕對貧困,確保2020年同步小康。

  為了確保刺梨種植取得成功,聶德友在取得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里進行種植刺梨能致富的廣泛宣傳,并于2013年8月,成立了盤縣盤江鎮天富刺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召開多次群眾大會,動員村民參與刺梨種植工作,得到了大多數群眾的擁護,同時有少數農戶對農業產業轉型不予理解,甚至唱反調,他們認為這是損壞了老祖人的基業,將來不但不能致富,還有可能餓肚子,而且還串聯少數農戶阻礙刺梨種植土地流轉工作,并揚言寧可把土地拋荒,也不把土地流轉。2013年10月,聶德友組織修建刺梨園區機耕道時,需要征用三四戶村民的兩畝土地,合作社采取以經濟賠償或置換土地賠償的方式,但無論怎么勸說老百姓都不同意,基于在刺梨種植土地流轉工作中所處的困境,聶德友帶領合作社工作人員不分白天黑夜到農戶家逐戶反復做工作,在其精心勸導及耐心解釋下,終于取得了“反對戶”的支持和理解,并同意及時流轉刺梨種植土地。刺梨種植工作逐步理順。

  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致富者,聶德友比常人更了解打工的滋味。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只要是員工遇到困難,他都及時去幫助解決,員工或附近老鄉家有婚喪嫁娶事,只要他知道必定到場。在工作中他任勞任怨,從不當“甩手掌柜”,做事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向苦、臟、累工作傾斜,盡最大可能改善勞動條件,積極營造與員工們和平共處工作環境?;剜l創業之路荊棘與光明同在,機遇和挑戰共存,但聶德友會用他堅定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將刺梨園區一步步做大,做強。

  采用農戶自種與流轉土地連片種植相結合的方式,經過近兩年的努力,2013年開始種植刺梨,掛果率已達50%,計劃流轉租用土地1萬畝,遠景發展3萬畝,預計把盤江鎮關口片區的五個村完全覆蓋。

  對于遠景發展規劃,聶德友還打算把刺梨基地與旅游結合起來,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把路面硬化好,依托水盤高速把游客吸引來,再把農家樂搞起來,形成游、玩、吃、住一條龍服務產業,預計兩到三年將初顯“春游刺梨花海,秋摘刺梨果香”的局面。

  聶德友說,做這一切是想為家鄉做點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要徹底改變家鄉貧困的面貌。

  

來源:貴州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