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賢
好青年信守承諾照顧兩位老人25年
誠實守信
貴州省
2018年1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韋金賢,男,39歲,安順市紫云縣火花鎮輪山村村民。

  事跡簡介:1992年,14歲的韋金賢向因雷擊不幸失去女兒的楊啟榮夫婦承諾做他們的兒子,照顧他們。為改變生活,2014年,韋金賢瞄準葡萄產業優勢,根據火花鎮的區位優勢、氣候條件建立了小鳳葡萄園種植基地,領頭種植葡萄30畝,年產值20萬元,在他的帶領下,火花鎮興合村興起了種植葡萄的熱潮,并帶動力興合村鄉村公路、水渠、觀光旅游的開發。3年后,韋金賢組建葡萄協會,通過協會打開了全村葡萄的銷路問題,截止2017年,全村葡萄種植面積達5000畝,產值高達3500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正文:

  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火花鎮興合村弄袍組,多縣接壤,群山環抱,是紫云最早的布依族發源地,既傳承著布依族熱情好客、鄰里互助的光榮傳統,又彰顯著紫云人民不怕艱苦、不甘落后的奮進精神和樸實誠信品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興合人,一路走來,韋金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紫云布依族傳統精神的真正內涵。

  1992年夏天,同村年近60歲的楊啟榮、陸金知兩位老人的兩個女兒不幸一起被雷擊死亡,看著失去女兒悲慘萬分、痛不欲生的兩位老人,年僅14歲、剛上初一的韋金賢不忍兩位老人每日以淚洗面,像一個懂事的男子漢對楊啟榮、陸金知兩位老人說:“楊伯伯、陸嬸嬸,別哭、別怕,以后我來當你們的兒子,長大了我來照顧你們?!贝迕駛兌家詾槭呛⒆油詰蛘Z,楊、陸兩老雖然感動不已,也不敢相信還未成年的孩子的話,而只有韋金賢一直在用實際行動默默踐行著當年的承諾。

  每天放學回家,懂事的韋金賢在為親生父母準備好飯菜之后,還需要打包一份給另一對“父母”送去。遇上冬天,因為擔心送去的飯菜涼了對年邁的“父母”身體不好,他還會花上半小時重新加工飯菜,確保兩位“父母”吃得舒心。

  這一來一送,就是25年!

  韋金賢做人做事誠實守信,不僅僅是體現在對楊啟榮、陸金知兩位老人的關照服侍,而在帶領鄉親創新產業脫貧致富的重大事情上也彰顯了誠信的品德。

  在這個交通不發達、與外界交往極少的麻山腹地,能夠認識幾個字,外出打工掙錢,然后回鄉建房,是村民們此生注定無法更改的命運,當然也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徑。但是,20年前青春年少的韋金賢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暗暗地給自己定下了人生最大的目標:帶領合興村鄉親們發家致富。

  機會終于等來了。2014年,紫云縣奏響起了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號角。一眼瞄準葡萄經濟優勢的韋金賢,根據火花鎮的區位優勢、氣候條件建立了小鳳葡萄園種植基地,當年種植面積30畝,年產量9萬斤,產值20萬元。接下來3年時間,在韋金賢的帶領下,興合村興起了種植葡萄的熱潮,截止2017年全村葡萄種植面積達5000畝,產量達1500萬斤,產值高達3500萬元。在葡萄基地的效益輻射下,興合村鄉村公路、水渠、觀光旅游開發百業興旺,這個原本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一舉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2017年,隨著村民種植葡萄的熱情高漲,興合村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達到頂峰。但由于氣候的影響以及部分村民技術的缺乏,興合村的葡萄質量普遍一般,銷路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面對銷售難題的村民,看著掛滿枝頭的葡萄,韋金賢站了出來,他積極帶領鄉親們組建葡萄協會,希望通過協會盡快打開葡萄銷路。2017年8月,銷路聯系上了,收購的商家來了,因為技術原因,收購商第一眼挑中的是韋金賢的葡萄,但韋金賢推辭了。因為他組建的葡萄協會有個規定,葡萄必須先賣貧困戶的,再賣其他村民的,最后才到他的。對于葡萄協會這種看似“不平等”的規定,韋金賢對疑惑的收購商說:“當初種植葡萄是我去動員鄉親們跟著我干的,我給他們承諾過只要我有一口飯吃就不能餓了大家,鄉親們相信我才跟著我一起種植葡萄,鄉親們的葡萄還沒有賣出去,我怎能先考慮自己?”收購商被韋金賢的言行感動了,開始全面收購,所有葡萄種植戶的收益得到了保障。

  人民日報記者何平男在寫"感動中國人物"孔繁森的文章中說:“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像那奔騰浩蕩的雅魯藏布江,最初的源頭不過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條小溪,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平凡小事,鑄就了一個共產黨員品格的崇高和偉大?!彪m然韋金賢不是共產黨員,但他的每一個承諾、每一個誓言、每一個目標,都像一個真正的男人一樣去踐行、去捍衛,用他平凡的回饋小事,譜寫著麻山布依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守信的美麗篇章。

來源:貴州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