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昌德
六旬“愚公”踐諾修路8年 終叫天險變通途
誠實守信
廣西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藍昌德,男,1952年生,來賓市忻城縣馬泗鄉五龍村肯達屯屯長。

  為改變祖輩繁衍的地方深居高山不通路的歷史,兌現自己做屯長時的諾言,要讓汽車開到家門口,讓姑娘嫁進來,帶領留守群眾苦干8年,終叫天險變通途,被群眾稱為“新時代的愚公”,好屯長。

  肯達屯人有多苦?山里人打趣:“螞拐(青蛙)一跳三塊地,草帽一扔不見地?!薄巴胍粔K,瓢一塊,草帽蓋住又一塊?!薄饲诘厍樯?,黃土變成金,屯里人祖輩在這兒勤懇勞作,養育后人,種玉米、養山羊、伐木材是屯里僅能拿得出手的產業。原先的10戶人家,50多口人,現已走了大半,生活水平遠低于全鄉平均水平,座座黃泥房盤山而建,這就是肯達屯的全貌。

  苦!苦了屯里小伙子了,屯里人數只減不增,姑娘嫁出去就少有回來,說媒的婆娘走到半山腰,就累得直擺手,“太苦,沒人愿嫁進來!”,屯里小伙子不做光棍,便是當上門女婿。做為屯長,看著群眾失落的表情,遂漸退色的土房,他對村民立下諾言,要讓汽車開到家門口,讓姑娘嫁進來。

  “山高石堅,路修不得,不敢修!”屯里的老人執拗地喃道。高山阻隔,種養的東西賣不出去,村民怎么能富起來?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墒窃诠质揍?、荒草叢生的山地里修路,談何容易!可藍昌德偏不信,決心要修一條出山路。 2006年,藍昌德狠了“修路勁”,說服村里的老人,召集全屯勞動力,自籌資金,投工投勞,開始組建深山修路隊。屯里青壯年勞動力全部外出打工,在家僅有的勞動力不到10人,藍昌德就把周邊村屯能干活的人一起拉上。這深山修路隊什么樣?年紀最小的36歲,最大的78歲,平均年齡超過50歲,天氣晴好干活的能有十五六人,不好時就獨剩藍昌德一人。

  就地取材,開荒、搬石、踏實路基;自帶粥水,手中的鋼釬、鐵鍬、鋤頭,就是開路的器物;炸山得用炸藥,需要有資質的公司來炸,他們請不起,就改用膨脹劑……在外工作的青年回村后,看到老人們修路艱辛,紛紛加入修路隊伍。

  2009年屯里通了電,一條出屯的山石小道也成了模樣,“好了,好了,可以走出去了?!蓖屠锶艘詾榫痛送旯?,可藍昌德不罷休:“還要繼續拓寬!”轉頭,又領著隊伍在深山上繼續忙碌。

  2009年,藍昌德的深山修路隊引起了上級重視,掛點幫扶的廣西文聯與縣、鄉黨委、政府領導多次深入該屯實地調研,前后送來3萬多元資金用于修路。有了上級的支持,修路隊更堅定了信念。

  修路一直修到“馬腳斷”,“馬腳斷、馬腳斷,是說馬走到這里腳都斷”。馬腳斷山下的彎路,是道天險,路陡石高,整個坡腳給亂石撐高了1米多,用鋼釬撬,猴年馬月才能撬完,用炸藥炸,花費高,這可難壞了修路的鄉親。2014年,村第一書記嚴琴了解情況后,立即爭取到后援單位廣西文聯的扶持資金1萬元用于此處降坡。

  進山有多難?2014年9月來賓日報記者從馬泗鄉驅車前往五龍村,離開硬化的村道,車子在山石路上下顛簸,搖搖晃晃停在朋榮屯一處采石場后,便再也駛不進了,看看表,已然過去近兩個小時。

  “這里出了事故,可算是‘空難’了!”危巖高聳,山路盤桓,司機一聲長嘆,似乎要把翻山越嶺的郁氣都吐出來?!凹辈粊?,快不來,還得走上40多分鐘的山路才能到肯達?!?

  個頭1.7米,60公斤不到,皮膚曬得黑黃,臉上輪廓“險峻”,白發滿頭,雙手長滿老繭,人看著老瘦,點上一支煙,揮起鐵釬來“砰砰嗙嗙”的聲音在山谷回響——這便是58歲的藍昌德,一個鐵骨錚錚的老漢:一身粗布衣,兩腳破“解放”,劈石開荒,掘巖問路,鐵釬一揮便是8年,能不點贊么!

  2014年底,馬腳斷山下的高坡終于降了1米多,此處天險終于變成通途,越野車、農用車可以開到屯里,歷史上第一次有汽車到訪高山上的肯達。藍昌德說:“山下村屯靠硬化的水泥路賣出山貨,換來一棟棟漂亮的水泥房,摩托車、小汽車進了村,我們肯達人不久也會實現的!”

  藍昌德,這位58歲、年近花甲的老漢,不容易,膝下育5個孩子,4個已外出成家或打工,留在家的1個有嚴重的先天性智障殘疾,27歲了生活還不能自理,全靠老伴一個人照顧,可他很少和別人提起?!袄哿?,幾乎動不了,也想過放棄,可不能這樣呀,我是屯長,對村民承諾過,不能讓群眾失望”在談到是如何堅持8年“抗戰”時老藍這樣說。8年如一日義務修路,履行諾言,以這種誠樸、堅毅剛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困難,演繹了現代版愚公移山可歌可敬的農民形象,令人敬佩!

 

【進入網友互動】

來源:廣西文明辦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