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搭建文明互鑒之橋
發表時間:2023-05-17 來源:人民日報

  5月18日,是第四十七個國際博物館日。

  習近平主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苯陙?,故宮博物院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理念,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持續與各國博物館開展合作,在開放交融中向世界展示故宮文化遺產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在互動往來中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


“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展出的文物。


“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展出的文物。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展出的文物。圖片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中華文化“會客廳”走向世界

  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故宮博物院藏有186萬余件(套)各類文物珍品。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這里的智慧、這里的傳承,應向世界更好地講述。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全球舉辦各類中外文化交流展覽,共享文化成果,共促交流對話。

  2018年,故宮博物院在希臘雅典舉辦的“重文德之光華:重華宮原狀文物展”,以陳設記錄為依據,將乾隆皇帝為皇子時的潛邸升級而來的重華宮風貌“搬遷”至雅典,從一個側面展現清朝宮廷生活。同年,應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邀請,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一同赴美舉辦“吉金鑒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展。古人將青銅器稱作“吉金”。伴隨中國古代禮樂制度日漸成熟,青銅器逐漸成為社會制度的具象化身,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道德標準和政治秩序。展覽穿越數千年滄桑,勾勒出一部恢弘的青銅器收藏史,有助于海外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器物文化背后的深刻意蘊和時代變遷。

  故宮博物院還舉辦了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成果展和文創產品展,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魅力。202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0周年,故宮博物院先后在日本舉辦“故宮的世界——特別數字展”和“四季禮贊——中國故宮攝影和日本插花藝術展”等。其中,“故宮的世界——特別數字展”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在海外舉辦全數字形式的展覽,以高質量數字影像展示故宮的珍貴藏品、莊嚴建筑和文化底蘊。20余種具有紫禁城建筑元素及故宮藏品紋飾特征的文創產品也同期亮相,深受日本觀眾喜愛。

  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展覽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近十來年,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的18個文物展來到故宮博物院,描繪出一幅幅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圖景。

  自古以來,中亞地區便是絲綢之路沿線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橋梁紐帶。2020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是我國首次對外展示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開展的中烏聯合考古的階段性工作成果。展品為觀眾進一步理解古絲綢之路以及中國與中亞地區的交流交往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佐證。

  2012年,為慶祝中墨建交40周年,故宮博物院與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局共同舉辦“山川菁英——中國與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展”。此次展覽展出的100件(套)中國玉石器跨越8000年中國玉器史長河,墨方的100件(套)玉石文物展品穿越了墨西哥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雖然中國與墨西哥地處太平洋兩岸,相隔萬里,但考古發掘獲得的資料表明,以玉石為代表,早在數千年前,兩地之間可能就有文化往來。

  在引進展中,中外文物同臺展出,體現了人類文明的交融互鑒源遠流長。2019年舉辦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展出了來自境外6個國家和地區的11家博物館、考古所約120件文物展品,以中國龍泉青瓷的流布為線索,立體化展現宋元以來陸上及海上陶瓷之路的興盛發達。當時,海內外對龍泉青瓷都有很大需求,可以說在那一時期,以瓷器為載體,全球展開了一次影響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3月15日,故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聯合舉辦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開幕。犍陀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犍陀羅藝術是希臘、波斯、印度等多元文明碰撞融合的產物,展現出絲路沿線文明交流互鑒中煥發的創造活力。展覽選取173件(套)巴基斯坦文物和故宮博物院的30件(套)文物,在向觀眾展示犍陀羅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激發文化共鳴,增進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在考古修復領域打造“中國名片”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要努力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與多國聯合開展考古、國際文物修復,加強中外文化遺產交流研究,通過豐富的考古成果,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故宮博物院與德國考古研究院、英國杜倫大學等世界研究機構合作,多次選派考古人員赴阿聯酋、肯尼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開展聯合考古,取得豐碩成果,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技術手段,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

  2019年,應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邀請,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及多家國內考古文博單位參加了在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舉辦的“費爾干納盆地四國聯合考察活動”。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學者共同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費爾干納盆地區域的文化遺產進行實地調查并開展合作交流,對該地區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圖景有了初步認識。不同時期城市與人口遷移的遺跡,也為探討及研究絲路沿線城市分布規律提供了有益啟示。

  在文物修復方面,故宮博物院與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高級研究院于2014年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對院藏紙本油畫《弘歷騎馬戎裝像》的病害勘察與保護開展合作。雙方經過互訪、考察和調研,對該畫作進行全面檢測,繪制病害圖,最終確定科學的保護修復方案,并將于近期開展第三階段的修復合作。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合作,成立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以期推動亞太及世界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研究事業的發展。

  人才是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傳承的基礎。故宮博物院積極促進國內外學者交流,與德國、斯洛文尼亞、韓國等多國文博機構建立人員交流合作機制。2016年至今,故宮博物院已舉辦五屆“太和論壇”,努力推動各方共享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和理念,守護人類共有文物瑰寶,守望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以文載道、以文傳聲,讓中華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中國審美走向世界,是中國博物館人的歷史使命。新時代,故宮博物院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將故宮博物院打造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為保護文化多樣性、為創造全人類的美好未來作出應有貢獻。(故宮博物院院長 王旭東)

責任編輯:王 泓凱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