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與新媒體雙向賦能-中國文明網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雙向賦能
發表時間:2024-01-26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打?。?/a>

  一部作品的火爆很難短時間內帶動整個行業的新生,但傳統藝術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往往需要類似契機。新媒體這趟快車激發的好奇與熱情,讓更多人愿意主動走進劇場、走進專業領域去了解傳統藝術,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熏陶

  那些贏得較高流量的傳統藝術類新媒體內容,通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較高的審美價值,具備精品化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新媒體創作生產的品質品位,讓大流量更具正能量。

  融合了影視化表達、傳統武俠元素和沉浸互動式演出形式的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自2023年3月首演以來,獲得較高的話題熱度和社會關注。該劇線下一票難求,線上一場直播吸引千萬人次觀看,越劇坤生演員的相關演出片段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更是達到近10億。搭乘直播、短視頻等新型媒介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大步走向大眾、走近年輕人,那些浸潤著古典美學的藝術形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依然余音繞梁、深入人心。

  據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10.26億人,占比95.2%。在互聯網時代,各傳統藝術門類通過門戶網站、短視頻平臺等進行演繹和展示的體量日益增長,詩詞、書畫、音樂、戲曲、武術、舞蹈等領域的成功案例不斷涌現,極大拓寬了傳統藝術的受眾群體,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在實踐中愈加凸顯。在這一過程中,傳統藝術也為新媒體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和內容素材,有助于提高新媒體內容的品質品位,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媒體讓傳統藝術融入當代

  新媒體平臺為傳統藝術的大眾傳播提供具有時效性、互動性的新渠道,也賦予傳統藝術新的接受方式和審美體驗。短視頻片段、云演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能夠快速提煉、集中展示傳統藝術作品的精華,觀眾可以跟隨鏡頭變化切換角度,欣賞到更多藝術細節。以戲曲為例,演員的服飾妝容細節、微妙的表情神態等在舞臺演出中不易向觀眾近距離展示,但通過多機位鏡頭的推拉搖移,這些美學元素在屏幕上獲得充分呈現,放大了藝術之美。此外,短視頻借助蒙太奇手法對表演進行影視化剪輯,全息掃描、裸眼3D、虛擬場景等技術讓線上觀看更有在場感和參與感,新媒體的彈幕、評論等功能可以實現即時互動……這些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欣賞需求與審美習慣,能夠顯著提升傳統藝術的影響力。

  對傳統藝術從業者而言,多機位鏡頭的視角、聚焦細節的觀演習慣等,給藝術創作帶來更大挑戰。新媒體用視聽語言邏輯,塑造、調整著傳統藝術的創作思維和創作實踐,讓不少傳統藝術從業者轉變創作思路,打造針對新媒體平臺的“定制款”演出,催生新的創意。例如,傳統舞臺藝術緩慢的敘事節奏、強烈的抒情特征與“讀秒時代”的視頻節奏存在差異,這對演員表演方式以及編劇、美術、音樂等創作環節提出針對性要求。為了適配新媒體平臺,越來越多舞臺藝術創作者嘗試從當代審美需求出發,調整敘事節奏、人物形象、視覺設計,進一步擁抱年輕人。

  傳播渠道固然重要,傳統藝術喚醒年輕人文化熱情的硬實力,更在于對精品的藝術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堅持“守正”,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足之本;力求“創新”,以兼容并包的胸襟打破邊界,實現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互鑒是活力之源。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吩诎l揚傳統越劇技藝、風格的基礎上,對影視、武俠、沉浸式戲劇的大膽吸收和有效融合,讓傳統戲曲在影視化加工、視頻化傳播的加持下收獲更多知音,展示出傳統藝術在當代實現新生的途徑和潛力。

  在傳統藝術向新媒體借力的背后,我們看到古典與時尚的相遇、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在這個意義上,新媒體不僅是一個展示平臺,也是傳統文化與當代人對話、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的窗口。也許僅憑直播、短視頻片段等難以完全體現傳統藝術的精妙之處,一部作品的火爆也很難短時間內帶動整個行業的新生,但傳統藝術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往往需要類似契機。新媒體這趟快車激發的好奇與熱情,讓更多人愿意主動走進劇場、走進專業領域去了解傳統藝術,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熏陶。如此,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人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增進文化自信自強。

 傳統藝術促新媒體擴容提質

  傳統藝術向新媒體借力,也為新媒體帶來不少啟發和滋養。傳統藝術的優良資源和深厚底蘊為新媒體提供豐富素材,傳統藝術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入駐,也為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創作與傳播注入靈感與活力。

  古典詩歌研究者在網絡直播間里玩起“飛花令”,以詩會友,切磋詩藝;國家級文藝院團的民樂演奏者在直播平臺手持琵琶、洞簫,與吉他、貝斯等同臺競技,展示民族樂器的藝術表現力;武術運動員在短視頻作品里手持長槍大刀,以雪景、古建筑為背景亮出一招一式,帶觀眾感受中華武術的英姿與風采;評書演員在線說評書《紅樓夢》,聲情并茂地講述經典;恩施揚琴、岫巖皮影戲等非遺項目在短視頻平臺嶄露頭角……這些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豐富了新媒體視聽內容類型,提升了新媒體平臺知識傳播、藝術傳播的品質,聚攏了大量興趣愛好者。

  傳統藝術對新媒體平臺的創作思路、文化品位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使其更好承擔起文化傳播與價值引領的功能。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線上“定制版”舞段獲得廣泛傳播,作品把民族舞蹈、宋代美學、山水畫、文物保護、非遺技藝等話題帶入大眾視野,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及對文化傳承者的敬意??梢杂^察到,那些贏得較高流量的傳統藝術類新媒體內容,通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較高的審美價值,具備精品化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新媒體創作生產的品質品位,讓大流量更具正能量。

  此外,傳統藝術也不斷對新媒體的呈現形式和技術手段提出新要求,推動相關應用場景革新、表現手法突破。傳統藝術的意象符號、風格特征、文化內蘊植根于古典美學,移步新媒體平臺后,催生了一系列可以適配這種美學需求的技術手段,激發新媒體創作靈感。比如讓古畫“動起來”的交互技術持續迭代,已不限于在二維畫面讓部分細節動起來,還能帶領觀眾在3D長卷里跟隨畫中人視角游賞;舞臺藝術領域的全息投影技術也在不斷升級,舞臺美術布景、隔空再現演出實況的逼真程度越來越高,觀眾甚至可以和演員在線上實現“同臺互動”。這些與傳統藝術高度綁定的技術手法、應用場景已經成為當下藝術創新的亮點,閃耀著科技與藝術碰撞的火花,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社會的多元路徑。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的“雙向奔赴”與互相成就啟示我們,推動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與創新,需要積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回應其關心關切、符合其審美習慣。隨著媒體技術迅速革新,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創作者更要在時代浪潮中堅持守正創新,發揚工匠精神、不懈淬煉技藝,接納新技術、善用新媒體,助力新媒體內容創作不斷豐富品類、提升質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盧一)

【責任編輯:林鳳清】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