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修長城的老人
發表時間:2023-06-29來源:中國文明網

  6月21日,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中國好人”程永茂在分享會上講述他的故事與感受。視頻來源:中國文明網

  夏日里的北京箭扣長城掩映在山巒疊翠中,氣勢恢宏。在蜿蜒曲折,形如滿弓扣箭的箭扣長城段,部分殘損的城墻散發著滄桑的歷史感。

  對于67歲的長城修繕師程永茂來說,面對著美麗的風景卻無暇欣賞。他帶領著幾位長城修繕師傅,攀爬在陡峭的山脊上。踏勘、丈量、壘磚砌墻,運用傳統瓦作技術讓古老的明長城逐漸煥發新生。

程永茂登上箭扣長城查看修繕區域。新華社發 陳鐘昊 攝

  “我們現在作業隊近80人,每天在箭扣長城四個作業面現場作業。要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修繕工作?!背逃烂f。

  頭戴安全帽、胸前掛著小相機、拄著登山杖,遇到陡坡和斷崖的程永茂有時甚至需要手腳并用,但是在他的眼里,路線明確?!凹坶L城三期修復工程長1094米,哪里地勢陡峭、哪里地勢平坦、哪里有殘損處,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p>

程永茂在去往“西大墻”修繕工地的路上。新華社記者陳曄華 攝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長城近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踩踏等原因,坍塌損毀較為嚴重,加固維修迫在眉睫。近20年來,程永茂參與修繕懷柔區內總長近2萬米的黃花城、箭扣、慕田峪西、河防口等段長城。

  就在出發去長城的前一晚,程永茂還坐在電腦前,根據厚厚的一沓設計圖,用CAD軟件繪制施工節點詳圖。

  如今修復古建筑的技術輔助手段和設備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修復的準則卻一直沒變。自1991年進入古建筑修繕領域,師從興隆門(木廠)瓦作第十五代傳人、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樸學林,程永茂就一直恪守著興隆門的祖訓。

  “興隆門(木廠)是明、清兩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筑初建與修繕的主要參建作坊之一。興隆門的祖訓就是修建任何工程,都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后代;不偷工減料?!磺邪磩t例辦’?!背逃烂f。

程永茂在檢查修繕后的長城敵樓門洞。新華社發 陳鐘昊 攝

  針對長城施工地域廣、區段差異明顯等特點,程永茂遵循原始修繕工藝方法,按照文物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結合史料記載,對各段長城的修繕年代、工藝特點、材料特點、砌筑做法、形制等細部特點對比,制定搶險加固的修繕方案,指導現場施工。

  “箭扣長城作為400多年的古建筑,我們原則上是以最小干預,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實現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的修復效果,從而保持長城的古樸風貌?!背逃烂f。在長城的加固修繕過程中,長城磚規格尺寸多樣,與普通城磚的尺寸大小不一。遇到有些廠家嫌麻煩,認為訂貨數量少、成本高,希望能用相近規格尺寸的磚來替代,程永茂堅決不同意,寧可花高價也必須要燒制質量上乘與長城現有城磚尺寸一致的磚料,絕不將就。

程永茂在“西大墻”段158號敵臺巡視,經老磚修復,敵臺內的券洞恢復舊貌。新華社記者李京 攝

  對于程永茂來說,即使幾百年過去了,古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工藝、形制和做法仍需恪守?!白鳛槲奈锉Wo工作者,要杜絕使用沒按傳統要求制作或不合格的材料,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責任把文物保護方法以及文保精神世代傳承下去?!?/p>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2018年,明長城傳統修復技術進入懷柔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這項技術的傳承接續,是程永茂目前最關心、最著急的問題。

  長城部分地段陡坡和斷崖多,運送磚料的路途依然沒有捷徑,修復現場隨著山脊跑,有時騾子只能將磚料送到山腳下。

受環境所限,工人利用牲畜馱料上山。新華社記者李京 攝

  程永茂說,一個人一般能背上60斤左右的磚料,往往到達修復地點時,后背就被磨破了?!斑@是名副其實的登山作業。單程一般至少需要1個多小時,所以沒有好的體力也沒法從事長城修繕?!?/p>

  當前修繕工人普遍年齡過大,年輕的就業人員不愿意從事泥瓦匠?!叭绾巫屆鏖L城傳統修復技術得以流傳,能夠大范圍應用并得到總結和提升,還需吸引更多人從事這項工種,加大對文物修繕工藝人才的培訓?!背逃烂f。

程永茂在攀爬箭扣長城途中。新華社發 陳鐘昊 攝

  如今,程永茂依然堅持每周至少一次徒手攀登長城,為修繕工人做技術指導。他希望自己可以在長城修繕崗位上堅持更長時間,為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盡更多力量。(來源:新華社 記者:羅鑫、陳鐘昊)

2023年第一季度

程永茂入選“中國好人榜”

責任編輯:周 勝武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