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那片黃土地
發表時間:2023-04-03 來源:中國文明網

  凌晨5點,天還沒亮,河南省獲嘉縣太山鎮小北莊村的張慶連就準時出了門。他舒展了一下筋骨,一路小跑,來到了位于獲嘉縣林科所的榆樹基因庫。

  在這座張慶連一手建起來的榆樹基因庫里,生長著19種珍貴的榆樹品種。樹干通直、挺拔,樹冠狹窄、規整,19個榆樹品種里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叫做“鉆天榆”。榆樹的環境適應性強,木材材質好,是一種綠化、用材的優良樹種。作為“優中之優”的鉆天榆,自上世紀70年代被選育、定名以來,迄今已被推廣到16個省份,累計栽植1億株以上。這其中,離不開張慶連的努力,可以說,他一生育樹成林,綠了一片黃土地。

張慶連觀察樹苗生長情況。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0年1月,張慶連入選“中國好人榜”,他自己卻十分謙虛地說:“只不過是種了幾棵樹?!?/p>

  帶上開水和饃饃,深入荒山野嶺,花費6年找到“鉆天榆”

  張慶連,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獲嘉縣,從小就對榆樹有特別的好感。門前的老榆樹陪伴了幼年的他,后來老榆樹的樹干被用來蓋房子了。栽下新樹苗后,小榆樹又伴著張慶連一起長大?!俺鲩T抱一抱,放學看一看,下雨摸一摸,榆樹成了我最親密的伙伴?!睆垜c連回憶,初中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到獲嘉縣太山林場工作,他要繼續和榆樹做朋友。

  “現在,很多人砍了榆樹當柴火燒嘍!”一名林場職工的話,讓張慶連陷入深思。原來,由于當地村民缺乏培育優良樹種的意識和方法,長期的自然變異、雜交后,當地的榆樹種群已經退化。低矮、歪斜、生長緩慢等是當地榆樹的普遍特征。擋不住風、做不了房梁,農民只好砍了榆樹當柴火燒,改種其他樹種。

  張慶連不忍心看著榆樹在當地消失,但尋找優良樹種談何容易。當地的榆樹有千萬棵,一到春天,花粉隨風飄蕩,是否還有優良榆樹品種能夠在“劣質”種群基因包圍下存活下來呢?

  “我一定要找到好的榆樹品種!”張慶連暗下決心。工作日,他白天參加林場勞動,晚上挑燈查閱資料,節假日則出去尋找優良樹種。每天帶上開水和饃饃,張慶連一找就是6年。這就像是大海撈針,還真讓張慶連找到了。

張慶連在修剪枝葉。職福利 攝

  一年夏天,艷陽高照,正在辛章村河邊乘涼的張慶連,猛一抬頭,遠處一棵生長旺盛、主干挺拔、樹冠狹窄的榆樹引起了他的注意。張慶連從當地農民那里得知,在這片同時種下的榆樹里,這棵長得最高、最壯。張慶連十分興奮:“踏遍千山萬水,終于找到了優良的榆樹品種!”

  第二年春天,張慶連爬上這棵樹采籽,幾上幾下,裝了幾大麻袋榆錢。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竟然培育出了兩萬多株小樹苗,并且長得快、樹形好,遠遠超過同時種下的對照組樹苗。

  1978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考察組正式將這種榆樹新品種定名為“鉆天榆”。聽到這個消息后,獲嘉縣周邊地區紛紛過來引種。如今的鉆天榆,不僅成為獲嘉縣的綠化主力樹種,也被選為“三北防護林”的優質樹種,在全國多地推廣。

  建立榆樹基因庫,推廣優良樹種,幫助獲嘉縣提升林木覆蓋率

  找到鉆天榆后,張慶連的人生軌跡也跟著發生了改變。1975年,29歲的張慶連經太山鎮黨委推薦,被破格錄取到百泉農專讀書。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在校期間,張慶連十分刻苦,成為當時該校唯一在校時出版書籍的學生,書名就叫《榆樹》。學成歸來后,1979年,張慶連來到獲嘉縣林業科學研究所成為一名研究人員。

  “榆樹來自深山,一定還有更優良的榆樹基因!”懷揣這個信念,張慶連不顧辛苦和危險,多次進入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以及嵩山、燕山等多地的森林中,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遍尋“養在深山人未識”的榆樹新品種。有一次,他肩扛30多公斤樹種樹苗,沿著懸崖峭壁艱難下山,險些掉下懸崖。到了平地,樹種樹苗完好無損,他的右肩卻受傷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慶連陸續從深山之中尋到了七八個新的榆樹品種。1982年,他帶頭建起了我國首個榆樹基因庫,里面包含有他自主發現或從其他地方引種而來的優質榆樹種,不僅引起了國內的重視,還引起了國外林業研究專家的注意。1985年,應美國一位林業專家的請求,張慶連培育的一株榆樹良種漂洋過海,進入了美洲林業研究資源庫。如今,這個榆樹基因庫里生長著19種從世界各地發現并引種而來的珍貴榆樹品種。

張慶連在栽種樹木。職福利 攝

  在張慶連的引領和帶動下,獲嘉縣的林木覆蓋率從5%增長到18%,如今更是接近25.2%;獲嘉縣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和“全國林木良種先進縣”。張慶連也獲得了“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青山因樹木茂盛而綠,如今獲嘉縣的黃土地,也因張慶連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而鋪上了幾抹厚重的綠色。

  給農民傳授新技術,為年輕人講好生態課

  1982年,從河南省勞模大會歸來的張慶連一回到家,就對愛人王艷枝說:“咱們把承包苗木賺的錢拿出來,把村里80多個小學生的學費全包了吧!”這一下就要支出350多元,相當于當時張慶連家庭9個月的收入,但妻子卻毫不猶豫地同意了。1986年,張慶連又把自己出書的稿費360元全部捐給了縣直幼兒園。他對園長說:“我這輩子就重視兩件事,種樹和育人。種樹是我擅長的,一直在做。育人是您擅長的,一定要好好教孩子們!”

  1984年,張慶連擔任了獲嘉縣林業局局長,直到退居二線?!?006年退休后,我總勸他歇歇,可他從來不聽?!蓖跗G枝說,張慶連買來了手提電腦和投影儀,精心制作了上百個農林方面的課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講解最新技術。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張慶連陸續建起了包括葡萄、核桃、柿子、蘋果等多個樹種的微信交流群,定期發送管理、技術要點,并回答農民的技術咨詢……

張慶連正在準備課件。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只有和樹在一起,我才感覺踏實?!蓖诵莺蟮膹垜c連不住在縣城,在小北莊村的老宅基地上,蓋起了一座生態園:將生態理念融入傳統住宅,庭院既綠樹成蔭,也充滿文化氣息,被人們稱為“生態家園”。一到夏秋季節,這座“生態家園”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葡萄滿架、銀杏掛果,老樹蒼勁,新苗蔥郁,一棵杏樹嫁接了7種果實,嘗一嘗,個個香甜可口。

  “生態家園”建成以來,每年都會有很多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張慶連給孩子們授課,普及生態知識,還帶他們到附近的樹林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今的張慶連,堅持鍛煉、身體健康,每日照看他自己栽種的榆樹林。他說:“我現在沒有更大的追求了,就是想為年輕人講好一堂生態課!”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畢京津)

2020年1月

張慶連入選“中國好人榜”

責任編輯:張慧磊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tv-国产 亚洲 中文 在线 字幕-国产精品第一页